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优秀作文 优秀作文

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_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ysladmin 2024-05-15 人已围观

简介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_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

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_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2.小学生作文存在哪些问题

3.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都存在哪些不当的教学行为

4.浅谈中学语文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5.现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

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_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写作教学目前仍然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了有效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与能力,应有意识地把英语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词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强化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写作教学的支撑点,并采用科学、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

       

        关键词: 中学英语写作;英语思维;文化意识

        一、引言

        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是当前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目前写作仍然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理念上不够明确,在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未能真正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词汇教学、英语思维以及跨文化意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因此,如何有效地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加强英语写作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值得广大中学英语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英语写作一直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形成了对待英语写作?学生发怵,教师犯难?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一)写作教学脱离其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英语教学是系统工程,阅读教学、词汇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具有互动互补与彼此关联的整体性。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把写作教学置于这个整体性框架之中,存在着为写作而写作的现象。

        (二)学生缺乏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英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新课程指导下的写作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进程中,与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比较,写作教学的改革相对滞后。很多教师未能真正重视对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训练,未能有效采取各种方法训练学生英语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三)跨文化意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增进学生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无论从词汇与句法上还是从篇章结构上,一种语言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因此?跨文化?应是英语教学的显著特点,但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未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写作教学缺乏有效的批改方法

        在实际写作教学中,教师尚未积极探讨以适当的方式在语言运用中凸显思维能力的培养,较少采取适当的写作教学策略,缺乏科学和系统的批改方法。学生交上作文后,教师评改的重点往往在词汇、语法与拼写等句子水平上的正误,而忽略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甚至对作文不进行讲评,多采用让学生课下抄写背诵范文等形式。这种批改方法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不是在主动地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是积极的参与者,而是被动的接受者,所以出现了教师反复改,学生反复错的局面,导致学生对写作望而生畏,消极应付,写作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三、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对策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的兴趣与能力,应当继续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从实际出发反思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有意识地把英语写作教学、阅读教学以及词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以及词汇教学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英语写作可以借助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发挥英语学习的整体性效应。以往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误区就在于将其与词汇教学与阅读教学割裂开来,或者只求相互问的表面联系。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该把写作教学与词汇教学以及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各种题材的范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篇章结构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英 语文 章的篇章结构和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并能增进学生对写作要领和写作方法的了解。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体是这个载体的组织形式,是对信息的组织和布局模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分析文章脉络结构,帮助学生熟悉英语常见文体的写作特点和不同文体在结构与语言上的差异,了解与掌握必备的写作常识和技巧。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主题句,分析扩展句,总结段落大意,把握作者的谋篇布局思路。同时,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可以以阅读材料为依托,创造性地设计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刚刚学过的相关表达进行写作训练。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而且还能使基础好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让基础差一点的考生有感而发。坚持这样做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路,系统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而且完全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 所倡导的理念,?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应采取适当的写作教学策略,注重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词汇教学指导学生有效掌握英语写作技巧。词汇文化内涵的导入不仅为学生单一、枯燥的单词记忆注入丰富多彩的元素,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长期以来,教师的教仅仅停留在单词、词组、语法的讲授上,词汇知识呈现的多,训练的少。学生学习外语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词与句的理解上,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结果英语学了十几年,单词背了几千个,语法条目记得头头是道,但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不熟悉英语表达习惯,语用能力差。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出现结构不紧密、语句不通顺以及上下文不连贯等现象。学生学习英语写作,不仅仅是要掌握单词、语法和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英语国家的语言表达习惯、普遍的情感方式与思维方式等。许多实用的英语句型,如强调句、倒装句、复合句、分词结构、省略结构、独立主格结构以及被动语态等,在汉语中用得很少,有的根本没有。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应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切实把握好词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不断研究词汇教学和学习的策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对于常用词一词多义现象,教师可以采取语境教学法,即把单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重?运用?而不是重?词义?,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不是孤立地进行词汇教学,而是行之有效地把词汇与句子、与语境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造句,并在词汇与句子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词汇、句子与语篇相结合,进一步扩大词汇的交流功能。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与掌握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变化与搭配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词的具体意义特别是文化意义以及语用限制等词汇深层知识。同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英语思维能力训练,因势利导地运用英汉语言对比的理论,分析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注重语言的信息性,以语义为核心,以句型为主线,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把写作渗透到平时的词汇教学中,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学生作文存在哪些问题

       摘 要: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困惑:写字教学存在诸多误区;课外阅读长期被忽视;背书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朗读训练,只培养少数人;口语训练亟待加强。要提高中小学生语文素养,必须进行语文教学评价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作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语文素养;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7/08-0031-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方面重要的体现。从大量调查研究中得知,当前在提高中小学生语文素养存在着以下困惑。

       一、写字教学存在的误区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写一手规范、漂亮字的人并不多,许多学生连把字写端正都做不到。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美观,本是对学生们的共同要求,而真正做到这些的,大多只能在社会上举办的书法培训班中能见到。原本是学校的教学任务,是教师的职责,现在却堂而皇之地“让”给了社会。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首先,评价机制的片面性,很多地方评价学生,写字好坏不在其列;评价教师,也不把教学生写字好坏作为其中的条件。其次,在许多语文教师眼中,教学生写字是教学任务,写好字似乎不是教学任务。在认识上,由于写字不与考试分数挂钩,许多家长、教师认为会写字就行,字规范、美观与否并不重要。想要哪类字体,有电脑打印就行了,与学生字好坏没关系。再次,在师资培养方面,“三笔字”被边缘化,特别是本科师范院校“三笔字”淡出了教学内容,师范生毕业与否也不考虑写字好坏,大批民师转正并没有考虑写字基本功,致使大批中小学语文教师写字不过关,无法给学生做示范,学生写字差也就不奇怪了。

       此外,现行教材规定的写字课是无法完成学生写好字的任务的,语文课才是写好字的主课堂。

       二、课外阅读被长期忽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村学校大多还没有图书室,只有县城以上国办学校才有。后来“普九”,农村中小学也都有基本达标的图书室,但能向学生开放借阅的却不多,我们走访了许多学校,不管是县城还是农村的,学校图书室书架上的图书落满了灰尘,竟难找到一所经常向学生借阅、开放图书室的学校。

       有图书学生借不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有没有图书室和一定数量的藏书是“普九”必查内容,但向不向学生开放并未列入学校教学工作必做内容,学校工作好坏与借不借图书无关,有关部门也不过问。其次,学校教学管理也不看是否组织看课外书,不把它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再次,学生看不看课外书也不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老师和家长眼睛只盯着考试分数。

       三、背书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背书,是最好的语言积累形式之一。古人读书非常重视背诵,熟读成诵,在我国已延续了几千年。而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背诵作为语文教学内容,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备课及教学中,所占位置微乎其微。原因主要有:教材编排要求背诵量整体偏少;教学管理、评价教师主要看考试分数,背诵量对考试分数影响不大,短期内更小,急功近利和分数挂帅依然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流(农村中小学尤为严重);对背诵给学生带来的长期积极影响认识不足。美国著名大众演说家简理机先生说:“好好发展我们的记忆力吧。一般人只用了百分之几。背诵好文章越多,你的记忆力愈好。”而大量背诵正是锻炼培养记忆力的大好机会。

       四、朗读训练,只培养了少数人

       朗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对学生欣赏语言,理解语言,感悟语言、学习语言,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没有朗读的学习不是语文学习。

       在我们的调查中,朗读较好的学生在班级中所占比例最多只有20%,少的在10%以下,大部分学生朗读水平较差。造成多数学生欣赏语言,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能力差,运用语言更差,这是学生不爱学语文的重要原因。古人学语文重在朗读、背诵,他们诵读诗文摇头晃脑,不仅不觉得累,倒觉得在静坐听讲之后摇摇晃晃颇为轻松、快乐、好玩。这种方法很合孩子的心理和年龄特点。

       对比我们的语文教学,多数教师仍然以讲为主,过多的分析充斥着课堂,尽管也嫁接了一些“讨论”等新花样,而学生们的发言,却显得肤浅幼稚,语言苍白无色彩。听某初中生介绍,他们的语文老师教《藤野先生》,老师让学生默读一遍课文后,就听老师分析写作特点,中心思想,仅一课时就把课文学完了,学生只读了一遍课文。我问该生,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他竟说“一点也不好,乱七八糟”。听了这话,着实让我们大吃一惊。

       由于教学中教师不重视朗读,所以给学生读的机会很少,有时,为追求速度,也只盯住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只培养了少数尖子生,不能面向全体。

       五、口语训练亟待加强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和进步,人与人交往日益密切,口语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我们语文教学忽视口语训练。主要表现在,随意更改口语训练课,部分教师认为口语课对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意义不大,安排一节口语课浪费时间,不如多做一节课的习题。有的教师虽然按教材安排上了口语课,但只锻炼了部分学生。组织松懈,效率低下,流于形式。更为普遍的是,把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任务全部指望于两周一次的口语课,忽视了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主阵地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在少读多讲的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过分地展示自己的口才,夺走了本该属于学生发言的机会,跟学生“抢饭吃”。凡此种种,造成了多数学生羞于当众表达,音低词乏,信心不足,言不由衷,空话套话,甚至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或是低头不语,面红耳赤。这样,这些学生将来如何融入社会呢?

       六、长期忽视练笔习惯培养

       许多大学教师感慨,新生高考语文成绩一年比一年高,而他们的写作能力却一年比一年低,这不能不说是对当前教育的一种“讽刺”。听某初中生家长讲,孩子上了三年初中,只写过一篇作文。而高中老师又说,高一新生,作文水平仍停留在小学毕业的水平上。小学呢,每学期8次习作到底能把孩子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

       从小学到中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在小练笔,要培养学生每天练笔的好习惯。没有好习惯,就不会有较高的能力。可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到底怎样呢?据我们了解,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很少安排学生练笔,从不让学生写日记。偶尔写了,也不批阅,写得好的得不到鼓励,写得差的不能得到激励,致使每次作文,绝大多数学生下笔难,求家长帮忙,或抄作文书。作文成为学生最害怕的作业。

       由此可见,诸多因素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突破。

       对策一:改革语文教学评价势在必行。

       制约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有许多因素,如组织课外阅读、写规范字、朗读、口语表达、背诵等,往往在教学管理中,在现行评价机制中被忽略。评价的单一化、简单化促使教师片面追求分数,忽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1998年9月开始,我们在小学开展了语文综合改革实验,改革课程设置,语文课每周调整增设了朗读指导课、口语课、听力课、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课在熟读、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一二年级课文全部背诵,三四年级大部分背诵,五六年级短篇背诵,长篇选精彩段背诵。体现多读(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读课外书)、多说(说理解感受,讲故事)、多听、多背、多写(写字、练笔、日记)的教学指导思想;简化语文作业,每天只有练字、写日记两项作业,每篇课文只做抄写词语、用词(词群)写话和仿写句子。在评价方面,期中不考试,期末考试分七项在两周内考完,包括仿写规范字、朗读、口头作文、听力、阅读、写作、基础知识,全部实行等级制。对教师实行过程管理,制定评价细则。实验表明,学生学语文兴趣浓厚,读书量、背诵量、练笔量、练字量、口语训练量大幅增加。听说读写能力远高于非实验学生,赢得了家长的广泛支持,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当一二年级的学生把课本上的所有诗文全部背诵下来后,他们并没有觉得累,相反觉得很快乐,记忆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一方面无限欣慰之余,又不禁在问:我们为什么不敢让学生背诵呢?为什么不能学学古人呢?

       因此,评价改革势在必行。不管是高考、中考,还是小考,只要考题内容导向不是为了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背书,多交流,多练笔,教师和家长必然把学生赶向“分数”这座独木桥,眼看大部分“落水”也不去反思教学行为。其结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仍然遥遥无期,挽救“母语”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对策二:学习兴趣、习惯培养是重中之重。

       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动力源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是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精神源泉。提高学语文兴趣,就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融进情境,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尔后走出文本,回归生活,感受生活,进而热爱生活,在联想与想象中体会语言的妙处,语文的乐趣。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运用中学语文,学有用的语文,在欣赏与运用中体会学习的价值,尽情享受收获。无数事例证明,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结合,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就乐学,空对空,学生就厌学。

       兴趣培养起来了,还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传授知识是重要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更重要的。遗憾的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观察思考习惯(写日记)、练笔习惯、练字习惯、读课外书习惯、背诵习惯、感情朗读习惯、口语表达习惯、听记习惯、读书思考习惯等。

       没有习惯就没有能力。这些好习惯一旦形成,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会很快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理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也会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王开贵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都存在哪些不当的教学行为

       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及解决办法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并且当今时代对新型人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懂专业,又懂管理,具有创造性的开拓人才。这种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而小学生作文又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可见小学生作文的重要性,然而,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归类如下:

       首先是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缺少引导,无写作动机。

       通过对许多的小学生调查后,发现他们对待作文的态度只有一个“写作文干什么?不就是给老师完任务嘛。只要将字数划够,给老师一交就完事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动机。我们知道,人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的动机,一个顾客去商店采购商品,是因为他有购买的动机,即使是像吃饭、喝水、走路这些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同动机的推动下产生的。动机可以说是人活动的原因和动力。它表明一个人“为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可见,写作动机对作文有多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缺少的正是对作文有重大影响的写作动机。

       他们不但是如此说,而且也是如此做。从他们的作文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是在给老师完任务”的心态促使下写作文的。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不规定文章的字数,他们150个字左右就完成,甚至有100个字就完成了一篇文章。(当然并不是字数少就不能写出好文章)而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一旦规定了字数,他们又是想方设法的凑字数,小学作文中,频率最高的就是“写人”篇。有一个五年级学生在《我的爷爷》的末尾中这样写道:

       “我奶奶每天给爷爷吃一个鸡蛋,妈妈还说让爷爷多喝点猪油,爸爸也同意他们的意见,我也很高兴。”

       看了这些后,谁都会说:“这到底是在写谁呢?或许是在写《我的家》。”然而这样的问题在小学生作文中却很普遍。

       二、 观察少,胸中无积蓄。

       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想写点什么,可是又写不出什么内容。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观察少,胸中无积蓄。我们知道: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它在写作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

       人们在观察进程中,往往受到观察对象的某些特点和情景刺激、触动。因而诱发和萌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这种欲望有时是很强烈的,常常促使观察者进一步观察,调动生活积累,迅速进入写作的构思。

       2.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

       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物”就是材料。凡在社会中之人物、事物、景物及其形态、色彩、声响,性状、细节、画面等等的获得与积累,无不有赖于观察。“理”就是道理、根据。而道理、根据又常常是通过长期的观察之后得来的。如果缺少观察,所下结论要么是马虎的,要么就成为谬论。这是为获取直接材料作铺垫。

        其次还有间接材料。那么观察对阅读,接受和理解书刊资料中的间接材料也是大有裨益的。

       3.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观察开始的。写作中说明,描述客观事物,表现事物的形态、性状,特征都需要以观察作基础,。如写一篇关于狗的说明文,必须认真观察狗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才能写出来。“狗打喷嚏天要下”,是否真是这样的?“蚂蚁搬家雨稀稀”,像类似的问题只有认真观察后才能下结论。

       可见,在观察中才能悟出客观事物的意义,并因此而触动情感,产生写作的欲望,完成文章的立意。

       三、 积累少,字词不能正确使用。

       要写书面语言,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识字。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字义,才能够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1.识字是写作的起点。 识字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文字只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一种工具,识字的目的是掌握语言文字,用以阅读和写作。

       2.写作的基础是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一篇文章是由若干句话构成的,而一句话又是由最基本的字、词构成。所以字词在作文中处于决定地位。字词使用的正确与否,将对文章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五年级的学生在《祖国,我对您说》中这样写道:

       “在远古的时候,中国和英国战争不断……”

       显然是有问题。结果学生说他指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而又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于是他写出了上面的话。可见这个学生对“远古”这个词不理解。

       因此,对于学过的生字、新词要养成积累的习惯,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使用自如。

       四、 缺少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的训练。

       我们知道,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必须经过训练。而读和写的密切结合是小学语文中最重要的环节,读是吸取;写是运用。读是写的基础;只读不写,当然作不出好文章;只写不读,写也不能很快提高。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文章应该怎样作,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并没新的方法!”可见训练的重要性。

       而经过对小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的小学生真是缺少这种训练。他们中有90%的人从听觉中得到信息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非常强。(这或许与历代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教学有直接的关系)而有60%的人会读,也就是能从阅读中获取知识。有50%的人可以与人交流,也就是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能用文字表达出自己感受的学生只占到17%~~20%。

       从这几个数据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缺少训练。

       其次,客观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 教师缺乏一定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必备条件。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的小学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老师不能按要求写出一定的文章,也不能准确、简明、扼要的将一件事情完整的用语言表达清楚。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养成了习惯,说话重复,导致作文中语句重复。

       二 、引导和训练的方法欠妥。

       经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也在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但是,他们训练的方法欠妥。比如:在每次寒假或暑假回来之后,老师布置的第一篇作文便是《寒、暑假见闻》。许多学生在写不出新的见闻,又为了能按时完成作业便抄袭他人之作。之后,只要老师布置的作文是《XX见闻》时,他们就会将原来的那篇文章原封不动的搬出来,以应眼下之急。

       有的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要求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说一段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时间一长,学生便将那段感受或见闻倒背如流,并且每次都受到老师的表扬。而真的达到训练目标的又有多少呢?

       三、讲评的方法不正确。

       讲评是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通过对许多的小学生以及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许多教师的讲评方法不正确。

       1.教师的讲评方法不正确。

       许多教师在对第一篇作文批阅后,在作文的讲评中,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吸引不了学生,也提高不了学生对教师讲评作文的兴趣。教师尽管讲了本次作文的许多成功之处和不足,但学生收获甚微,甚至一点收获也没有。这样就是老师的讲评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力。因此,要改变教师讲评作文的方法,做到“师生共评”,这样效果会更明显。

       2.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不正确。

       教师在批改作文之前,首先应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学生写作对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准确找出文章的优点的缺点,然后再写出评语。

       然而许多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连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没有抓住就盲目地写批语。因此,许多批语文不对题。有的老师为了尽显其美,对文章的内容只字不提,在批语中只写道:“语句不通,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等批语。

        既然在小学作文中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那么根据自己的调查和总结后,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 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首先教师要能写出一定的文章,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地作文。只有自己动手写“下水文”,才能真正体会到作文之道,指导才会得法。 其次,教师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定的文章,以身作则来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感受到作文写的好还会得到许多的荣誉。教师也可适当地推荐学生去参加一些征文比赛,以此来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实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丰富写作材料。

        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不管是活动,还是**电视;也不管是实验,还是故事新闻,都应该有选择的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和观看,以扩大见识,丰富思想。而这些活动、实验、**、电视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写日记、写作文的材料。

       在组织这种活动的时候,一般应该事先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参加完活动和看完影片之后要组织讨论,从而互相启发,活跃思维。这样做,往往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写作也是一样,在写出好文章之前首先要有良好的写作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习惯是在长期的不断的观察练习中养成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任何时候,不论走到哪里,不用提醒、不用勉强、便能自觉地,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投入对周围的人物、事物的观察中去,使观察成为一种“天性”,并随之做出笔记。我每次在给我的新同学上第一次作文课时,我都会做这么一个实验:每人找一个小器皿,然后跟着我在器皿里面倒点水,加点盐、醋、味精和红蓝墨水。之后用指头搅拌并品尝。我是用中指搅拌,食指品尝,并说“好香”。而同学们由于不认真观察,结果将中指放在口中品尝,摇着头说“好怪的味道”。如此反复几遍,最终让同学们看出其中的奥秘,并且告诉他们不认真观察的结果。这样,就激起了学生认真观察的兴趣。

       2.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提高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勤动笔、长练笔、不停笔。比如日记,要一天也不间断地记下去,日积月累,作文水平才会提高的

       3.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作者在动笔行文之前往往是充满信心的,而等写出初稿后又觉得心里想说的话没能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要反复修改,以达到最美。古今文章大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视文章修改的美谈。欧阳修改文章是“书而傅之屋壁,出入观省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马克思写《资本论》从初稿到定稿经过多次修改,第二卷前一部分原稿现在保存下来的就有八种之多;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手稿,在反复读了两百遍后才定稿付印。这类例子,举不胜举。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一般低于评价的能力。他们往往能够正确的分析别人的行为,却不善于全面而确切的分析自己的行为。所以,应该让学生从修改其他同学的文章或者教师挑选的文章,逐步过渡到修改自己的文章 。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应逐步提高难度。开始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批语或符号动手修改。以后,可以对照教师的讲评自己修改。最后,学生应能在交给老师之前自觉修改。一名六年级学生在《我的哥哥》中写道“啊,多好的哥哥呀!”结果写为“啊,好多的哥哥呀”。像这类问题只要认真修改是可以避免的。

       四、加强听说读写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训练。

       在听说读写中,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而读和写是书面语言。无论是心理学、语言学、还是教育学都一致认为: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先导和基础。人类科学和个体语言的发展,都是口头言语先于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不能反过来丰富和改造口头语言。所以,听说和读写也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儿童语言的发展也是完全遵循这一规律的。

       其次,在这四个能力的发展中,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就像婴儿学说话一样,一天天逐渐成熟的,不是某一天突然可以说许多的话。

       总之,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应该全面兼顾,用多种形式进行作文能力的训练,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浅谈中学语文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作文教学理念存在误区。

        有人随机抽取456名四年级学生,就作文的方方面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作文表示不喜欢的占77.8%。其中54.6%不大喜欢作文的学生表示,对某次作文愿不愿意写,取决于要求写什么,会写、能写的尚可,反之则不喜欢。在456名学生中,喜欢自由命题的高达54.2%。问及作文存在哪些困难,无内容可写和材料无新意的共占60.1%。在作文指导方面,希望老师启发和让学生讨论的共占67.5%。

        上述调查表明,不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占多数,找不到合适的内容是不喜欢作文的主要原因。学生喜欢写自己想写的,希望采用教师启发和同学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作文指导。

       如果说上述调查结果有一定代表性的话,我们就要大力改进作文教学,改革的前提,是确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

       1、 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习作。作文一点也不神秘,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能写文章。高玉宝、高尔基等人没上过多少学,却写出了著名的作品,便是证明。“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作文“如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就不会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就不会让所有学生的习作向“优秀作文”看齐,揠苗助长。

        2、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各年段教师,都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并想方设法将习作兴趣长久地保持。这是教师要花心思的经常要做的工作。

        3、明确求真、立诚是最重要的作文要求。求真,就是习作要“有真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成人话;立诚,就是“诚实地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诚于中”才能“形于外”。为人真诚,才能说真话,吐真情。这既是作文的问题,又是做人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作文教学,既教作文,又教做人,既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又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对小学生来说,作文要做到求真、立诚,就要有作文内容。作文的源头活水是充实的、鲜活的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习作不胡编乱造,不搞“五子登科”——动辄就是推车子、抱孩子、领瞎子、捡票子、让位子,就得有生活,投入现实生活,开源活流;就得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有所发现——世界上不缺少美好的事物,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

       4、作文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靠训练。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文章作法是无济于事的。一定要勤动笔,少束缚,要放手让学生写,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路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要把练笔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各科学习之中、日常生活之中,只靠每学期几次习作,是不可能形成很强的作文能力的。作文还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靠历练。当种种好的习作习惯一旦养成,必然具有很强的作文能力。因此,教师要把习惯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各个年级的教师根据年段要求,注重落实以下习惯的养成:勤于观察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书写的习惯。

        5、确立“写作基于阅读”的思想。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是说,“怎样写”,大多是从阅读中悟到的,凭借课文这一个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既不断熟练阅读的技巧,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就写论写,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二是说,“厚积才能薄发”。既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加文化和语言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大量阅读,必能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作文训练存在误区。

       低年级主要练习写句子、写话。包括:用学过的词语写句子;观察简单事物或图画以后写几句话;用句子(也可以配上简单图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的感受或祝福(如,自制贺卡);能写条据(如,留言条),能写简单的日记。低年级最重要的是“对写话有兴趣”,乐于通过写话,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从什么时候开始让小学生写句子、写话?既要依据教材的编排,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只要学生有这方面的愿望,就要积极引导(有的实验区一年级学生,入学一个多月就开始写话;二年级就坚持写日记)。

       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写片段的练习以外,素描、童话、书信的习作,应当引起重视。素描是写记实作文的基本功,可以培养观察事物和用语言文字描摹事物的能力。低中年级学生天真烂漫、富于想象,喜欢读童话,也有编童话、讲童话的兴趣。在培养想象作文能力方面,低年级可以练习编童话、讲童话,中年级可以进一步练习写童话。在应用文方面,中年级适宜学写书信,并鼓励学生以书信交友,用书信和他人沟通与交流。

       高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在“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中,还提出了写简单研究报告的要求。

       四:作文指导存在误区。

        先说作文指导。

        以往的作文指导,公布作文题目之后,大讲写法,然后让学生扣住题目循法而作,限制过死,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文指导,如果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使每个人都有内容可写,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是很大的成功。至于写法,不宜灌输,在作中指导,比较有效。

        在作文指导课上,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激发兴趣,打开思路。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打开思路的最好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无拘无束地漫谈这次习作都可以写什么,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特别想写的内容。

        接下来,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围绕本次习作内容,都写些什么。最好有新的内容,新的角度,新的认识。比如,很多同学都写过《介绍自己》一类的习作,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校和在家里的不同表现,写写双重人格的《两个我》,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一个真实的我,促使自己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再比如,写《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一类的作文,我国小学生往往想想便写,搜肠刮肚,闭门造车。我们可不可以学学外国,让学生采访与父母关系密切的人:他们的父母、亲人、同事,获得第一手材料再动笔习作。这样写出的作文,内容更具体、更真实。

        再说作文讲评。

        以往的作文讲评,总的情况说上三言五语之后,读上一两篇老师欣赏的习作,大加表扬后了事。被表扬的沾沾自喜,未被表扬的绝大多数提不起兴致。作文两极分化现象因此越来越严重。

        习作讲评重在激励。“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苏霍姆林斯基)讲评的时候,既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又要充分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比如,在评语中予以肯定,在展示全班作文题目时予以肯定,在鼓励学生自己读出认为写得好的句、段时予以肯定。激励、表扬要面向全体,把老师真诚的赞美送给更多的学生,甚至要偏爱差生。通过讲评,使每个学生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

        讲评一般的程序是:总评,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共性的问题;交流、欣赏少量佳作,交流写得好的句、段,教师相机点评写法,学生相机谈出习作体会——讲评也是指导,是以学生习作为例的实实在在的指导,对日后习作定会产生影响;用中等的习作或教师针对班上共性的问题编纂的短文,指导如何修改;最后互改、自改。

        指导修改,要循序渐进,具有可操作性。低年级着重修改句子,中年级修改一段话,高年级修改整篇习作。无论是改句、改段、改文,都要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两方面修改,且在很多时候改内容和改语言是不可分的(如,一位演员将话剧《屈原》中的“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人”一句的“你是”改为“你这”,感情更强烈了,被郭沫若称为“一字之师”)。要结合修改,陆续教给学生使用修改符号。“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由句到段到篇,指导学生学会修改,最终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讲评的主要功能是激励与指导。激励由于欣赏,欣赏源于尊重。这个尊重,不是形式的,是骨子里的,真正把学生看作伙伴、朋友甚至是老师。举个从书上看到的例子。一堂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学生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学生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学生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其实,老师课前准备的答案是:“花儿开了,因为春天来了。”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是,为了保护和褒奖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力,放弃了预设的“标准答案”。我们老师只有像你尊重最尊重的人那样尊重自己的学生,教学民主才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充分地释放出来。

        愿老师们加强作文教学规律的探索,大力改进作文教学,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现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到不少区县听了课,看到了中学语文课堂发生的变化,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我和同仁对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这些问题主要是:

       1、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2、新教材的灵活性大,给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间。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对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如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就是增加几种名家的感受;阅读拓展题解答方法,就是课文理解加上几句设置好的套话;话题作文的写作,就是编一个与话题相关的故事,等等,又成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条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违背的。

       3、在一些地方,教学方式依然陈旧,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4、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固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和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5、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随意性大,体现为作文命题的随意,指导的随意,评改的随意;

       (2)生活积累意识欠缺,对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观察,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3)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象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

       (4)批改方式单一,效益低;

       (5)部分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差。

       6、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可有可无。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等同于过去的活动课。

       7、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困难;一些教师只是片面地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和考试成绩的角度看课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形成及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的思考。

       为保证新课程的健康进行,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明确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这对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要在教学改革中用新的课程理念来统率自己的教学活动,用课程理论的语言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所谓课程理论的语言主要指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等),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视野,就能突破原来固有的教学体系。

       光转变教学观念还不行,教师还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这次课改的目标之一,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课标还倡导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要求重视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语文教师应增强课标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语文课标,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中,一定要有强烈的课标意识,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本教材搞教学的局面。

       增强课标意识,首先应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统一到课程标准的观点上来,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性。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与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片面地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片面地强调人文性,都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客观实际。语文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要明确:学习的基础是知识与能力,贯穿整个学习的是过程与方法,融会于其中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课标规定了一些知识只学不考,但这些知识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难点,对形成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教好学好。教学中如果不教不学,就是应试教育,不是新课程。

       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因此,对教材的解读既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仅仅依赖于《教师用书》,人云亦云,就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感受、拓展、写作都是学生和教师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师要身体力行,追求独特,追求创新。

       语文教学要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语文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语言实践就是学习,探究、体验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是新课程的特征之一。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阅读的关键和基础都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是针对肢解文本来说的,但光有整体感知是不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要强调读,要重视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内容的领悟、写法的探究、语言的品味。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在搞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广泛的阅读目的不仅在于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在于培养自主阅读意识,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通过整体把握、重点赏读、精心揣摩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因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的指导应将学生阅读喜好与学科阅读目标相结合,引导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同时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阅读材料、积累语言与思想。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的文学层次,按必读与选读分层推荐自成体系的阅读内容并拟定目录,提供给学生;力求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和家庭,形成多层面的阅读通道;举办专题性阅读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组建阅读小组,通过举办课外阅读竞赛、阅读专题讨论、书评等,搭建平台,展示他们课外阅读成果。

       我们的教师应正确把握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新课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创造了条件。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语言四个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中去积累、筛选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想象和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比较思维、整合思维、抽象思维等,提高学生的立意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

       作文的批改方式要多样化。如:学生互批互改、面批、朗读比赛等。评语要避免教师写得多,学生看得少,面面俱到,流于形式。

       语文教师应重视开展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实施综合性学习应注意突出它的综合性(语文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和跨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和实践性(表现为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注重因地制宜。

       (2)关注学科视角。既要把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开来,又要把它同通常意义上的语文学科学习区别开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比,综合性学习具有一定的附着性,它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与通常意义的语文学科学习比较,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更强,它的学习目标具有综合性,它采用活动的方式,运用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3)综合性学习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是问题牵引,以问题引出与目标一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次是过程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合作精神的养成;最后是成果物化。通过成果激发兴趣,增强成就感,引导深入探究。成果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并促进评价方式的转变。

       语文教师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要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提供充分的素材,还要积极发动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开发和利用有益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新课程的实践和建设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要适应这些要求,仅仅是观念新还不行,还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熟练的学科技能,特别是要有学习的能力,否则教师就不能将新的理念、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有机地融入学科的教学之中。教师要做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要从课程、教材和教学的奴隶变为主人,从被动的课程的执行者、教材的使用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主动地去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学法、研究教法。

       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倡教师编写教学案例,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喜悦、困惑和问题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以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不断提高自己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和教学水平,以保证新课程的健康进行。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听、还要敢说、爱读、想写的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现在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时刻困绕着学生。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会观察生活

       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学生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学生参加实际活动,作文就有东西可写;积极地参加实际活动,写出的文章就有特色。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同时,还要学生认真去想想,去听听,去闻闻,去尝尝,去接触接触,去研究研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要经常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自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学生走入大自然的怀抱,会有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自然界的奇山秀水、花草树木、众多可爱的生物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热爱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他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一个对集体活动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写出精彩感人的集体活动场面;一个对周围事物不仔细观察的人,当然也不可能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写形象。只学会观察生活,学生对待作文才不会有害怕心理,才乐意去写,才敢于去写。才能写出他们眼里的世界、内心的情感,才能写尽生活的真、善、美,世间的假、臭、恶……  

       二、学会积累词汇

       有的同学掌握的词汇量很少,作文时一提起笔来就觉得没有词儿,腹中空空,肚子里什么可写的东西也没有,有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是空空洞洞,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等。教师平时就应要求学生不断积累词汇。把平时学习中一些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如名言警句、小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知识积多成学问,用起来就会思如泉涌,顺理成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班上的学生准备好几个摘抄本,以便进行好词佳句的摘抄,养成摘抄的好习惯。

       1、从课文内容中积累

        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把课文中优美的片断和自己喜欢的地方抄写下来。 

        2、通过写日记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有效途径。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学生可以写看到的,可以写听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比如:搞完一次大扫除,办完一次学习园地,参加完一次课外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心得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三、学会激发想象

       在写作中,想象起着主导作用,运用想象可以开拓思路,使构思展开纵横驰骋的翅膀。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丰富、最活泼、最天真、最大胆,也是最奇妙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写实比写想象作文难得多,写想象作文更能拓展学生思维。

       好了,今天关于“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