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四年级数学教案_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上册

tamoadmin 2024-09-09 人已围观

简介1.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案2.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亿以内数的读法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例子20204.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5.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_四年级数学书四则运算6.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统计教案7.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教案# 导语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

1.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案

2.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亿以内数的读法

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例子2020

4.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

5.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_四年级数学书四则运算

6.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7.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_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上册

#教案# 导语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 无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 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 同桌讨论: 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 0.30元 500米 1.80元 0.70米 0.04元 600千克 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学习纸 “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 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 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 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习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习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习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 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 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 4.08 = 3 =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习

 课本59页的做一做。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习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 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我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直线、射线和角

课题 直线、射线和角 课型 新授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重点 角的意义

难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 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旁记 补充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

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 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P40、8 学生汇报:直直的,有两个端殿,能测量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

角的度量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 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旁记 补充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

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5、7 学生思考后汇报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量角器

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小组合作研究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学生回答:是角

学生汇报。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

学生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讨论

学生看书后,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

学生说角的度数及原因

学生读出角的度数

学生讨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反馈)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

(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

使学生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角的分类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 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旁记 补充

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3、3、5 学生汇报:角的知识

学生回答角的概念

动手操作折出平角、周角。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学生补充说明钝角的概念

学生独立判断比较,全班订正

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通过将角进行分类,加深对角的理解。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 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旁记 补充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7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第二课时、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P44、7

学生画指定度数的角,同桌用量角器帮助检查度数是否准确。

画完后,说说画角的步骤。

学生画角并判断是什么角。

全班订正

学生画出指定的角,并互相检查 复习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亿以内数的读法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明确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进率。

 3、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感知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课件并问到:首先来见见几位老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谁来读一读?

 指一名学生试读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想一想,括号里应填几?

 指名回答。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生:1米1分米、1米2分米

 师:如果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生:1、1米、1、2米(师板书)

 师: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小数?来看几幅。(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我们把小数点后面有一个数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找一找还有一位小数吗?

 小数点后面有两个数的叫做两位小数,能找一找吗?

 谁能说一个三位小数?

 师: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

 师出示课件:把一米平均分成十份,这里的一份是多少?

 生:一分米

 师: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呢?生:十分之一米

 师: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

 生:0、1米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小数是0、1米。这里还有两个括号需要填写,大家独立完成,可以吗?

 生完成,师指名回答,并让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评价。

 师:观察这些分数和小数,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如果有困难,师引导: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是几?小数是几位小数?

 得出结论: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师板书)

 师:理解了吗?考考你,完成作业纸巩固练习1

 生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探究两位小数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如果平均分成100份,会是什么样子呢?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师: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呢?

 生:1厘米

 师: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呢?

 生:一百分之一米

 师:用小数表示呢?

 生:0、01米

 师:真聪明,那么后面的括号继续交给你独立完成。

 生完成,师指名说,集体评价。

 师:再来观察一下这些分数和小数,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交流,得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师板书)

 师:学会了吗?还得考考你。请大家完成作业纸上巩固练习2

 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探究三位小数的意义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是什么样子呢?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现在把这个任务交给你和同桌,交流讨论,完成第三个探究。

 生生合作交流,师巡视。

 生完成,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师:观察这里的分数与小数,能得到一个结论吗?

 生: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师板书)

 4、推想、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试想一下:把一米平均分成一万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小数呢?如果平均分成十万份呢?

 师:能不能把我们刚才的这些发现概括成一句简洁明了的话呢?

 生交流,师引导说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师板书)

 师:现在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应用起来,请大家完成作业纸《应用感受,巩固意义》

 生完成,指名回答,订正。

 5、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与进率

 师出示课件:思考一下,0、3里有几个0、1?

 生:0、3里有3个0、1

 师:0、06里有几个0、01呢?0、007里有几个0、001呢?

 生依次回答、

 师:0、1、0、01、0、001写成分数分别是多少呢?

 生: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师: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师:再思考:十分之一里有几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里有几个千分之一?

 生回答。

 师:所以小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

 生:是10

三、综合应用、拓展提升

 生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综合应用》

 第一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第二题: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视野

 课件出示教材“你知道吗?”指名读一读。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1、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1)主题图。简要地呈现了 "小数产生"的过程。

 (2)例1。

 ①选用了米尺作为教学小数意义的直观教具,以长度单位为例说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②分三个层次编排:先通过分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十分之几的数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再通过厘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百分之几的数用两位小数来表示;然后通过毫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千分之几的数用三位小数来表示。三个层次的内容共同说明,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表示,再进一步用小数表示。

 ③在上面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最后教材说明小数的计数单位,单位间的进率由学生自己填出。

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

 由三个具体的不同位数的小数,说明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构成;然后说明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通过表的形式很直观地把小数的数位名称和相应的计数单位分别对应起来,同时也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位关系表示出来,使学生熟悉每个小数数位的位置和所表示的数是多少。

 完成数位顺序表。

 (2)例2,教学小数的读法。

 小数的读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读法,即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顺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这种方法简便易学,且便于写出小数。另一种读法是按分数意义读,这与十进分数一致,有利于理解小数的意义。考虑到目前学生的分数知识较少,教材中只教学小数的直接读法。

 注意强调:①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整数部分就读"零"。

 ②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零。这可以通过创设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例子2020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造。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算盘、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1)一千里面有( )个百,一万里面有( )个千。

 (2)( )个一百是一千,( )个一千是一万。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教师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

 ③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

 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3句话。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新授: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②认识“一亿”:

 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接着往下数,十个一千万是多少呢?

 (学生认知有难度,可能会说出,十个一千万是十千万,在这时,教师要同学生一起数,并指明,十千万就是“一亿”。)

 教师板书:一亿,并指出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看投影:

 自由读一读。(把抽象的数形象化)

 ③结合板书,教师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教师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②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板书: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写一个“位”字。

 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③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

 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教师出示卡片:数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同学分别说出它的计数单位。

 ④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知识,并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⑤反馈训练:

 请同学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完成练习一1、2题。(灯片出示)

 (3)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先读出下面各数:

 28、308、4007、3070

 这些数都在哪一级?表示多少?

 如果把这些数放在万级,又表示多少呢?

 引导学生明确: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

 在万级时表示多少个“万”

 (渗透个级数与万级数读法的内在联系。)

 ②教学例1:

 教师在标有计数单位的珠算上分别拨上二十八万和三千零七十万。

 学生对照数位表,先写出阿拉伯数字,然后自己试读这两个数。

 引导学生根据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出万级数的读法。

 同学之间互相汇报试读结果。

 ③反馈训练:2页做一做。

 ④思考讨论:

 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读万级里的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4)教学含有万级和个级数的读法。

 ①出示例2:

 观察:例2与例1的各数有什么区别呢?

 (例1都是整万数,例2是含有两级的数)

 像这样含两级的数该怎样读呢?你能不能应用刚学过的知识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读出这几个数呢?

 ②学生试读例2的三个数。

 24600 640700 10030040

 思考讨论:

 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0”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用试读讨论方法,突破难点:鼓励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③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④反馈训练:3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第3题:读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通过此练习,使学生弄清个级的数与万级的数在读法上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法则的第二条)

 2.练习一第4题:

 学生充分说、读,面向全体,引导学生根据读数法则来读中间、末尾带零的数。

 3.判断:

 (1)40805000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 )

 (2)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 )

 (3)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 )

 (此题考察学生对难点的掌握情况)

 4.出示活动数字卡,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5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

教师让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一: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二: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三:1亿有多大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_四年级数学书四则运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

  第一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课件出示)

 美吗?(美)欣赏

 (二)情景延伸 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 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1、 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反馈交流。

 (1)、72-44=28 (2)72-44+85=113

 28+85=113

 72-44表示什么?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总结评价

 “冰雪天地”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课件出示)咱们在“城南站“上车,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1)请学生快速地列出算式。

 (2)完成后同桌说一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运算顺序又是怎么样的?

 2、到校了,我们去图书室看会儿书,请听图书管理员阿姨为我们介绍:同学们,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借故事书的人特别多,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了46本,返回25本,你知道现在图书室里有多少本故事书吗?

 3、小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哪里还掌握得不够好?

第二课时: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列出算式,分析算式的意思,使学生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遇到乘除混合运算式题学生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要让学生来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能够看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昨天咱们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谁能说一说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回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只有加减法的算式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咱们来看两题,结合具体的题目咱们再来分析一下运算顺序。

 2、说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25+78-91 105-58+46

 (二)展开新课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大家用掌声表示对自己的鼓励。今天咱们再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那里会不会有什么新情况。

 1、出示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了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2、请一位学生读题。

 3、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每天接待的人数,按3天接待987人计算。

 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解题方法,可以借助线段图来理解,列出算式,想一想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组织交流:

 A、 分步列式:987÷3=329

 329×6=14

 综合列式:987÷3×6

 =329×6

 =14

 线段图: 3天接待987人

 一共接待几人?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线段图画在黑板上,特别是评价表示6天接待人数的线段的长短。

 987÷3表示一天接待多少人。

 329×6表示一天接待的人数乘天数6就能算出6天接待的人数。

 比较分步列式与综合列式哪个更简便?(综合列式比较简便,他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

 B、6÷3×987

 6÷3表示6天里含有两个3,即2个987人。

 6、小结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只有乘除法的计算式题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7、总结出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法或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深化

 1、口算。

 27÷3×7  3×6÷9    25÷5×8

 45+8-23   63÷7×8    24-8+10

 28÷4×7  35+24-12   48÷8÷9

 开小火车的方式进行,每说一个,其他同学判断是对还是错,前面的同学说错了,后面的同学进行更正。要求越快越好,如果前面的同学慢了,后面同学可以快速进行抢答。

 2、一箱橙汁48元,芳芳要买三瓶,共需付多少元?

 请学生按照第二题的方法进行解答。可能有的同学会问这道题做不来的,缺少条件,引导学生看图找条件。

 (四)小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哪方面进步了?

  第三课时: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两节课,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有关“冰雪天地”游乐场的一些情况。今天,老师带来了“冰雪天地”游乐场接待人数的统计表。大家来看看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下表:

 这是“冰雪天地”游乐场接待人数的统计表

 日期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人数 312 306 369

 提问: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一些一步计算的题,教师可提示他们提出一些两步计算的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3天一共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一周预计接待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计算顺序。

 导入新课: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大家说说到了“冰雪天地”游乐场门口,得先干什么呀?(买票)大家看,游乐场到了,牌子上都写得清清楚楚,你能看懂它的意思,会买票吗?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谁能用语言完整地叙述问题?

 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成人票每张24元,儿童票半价。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提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要求购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列式解答。

 生1:24+24=48(元)24÷2=12(元)48+12=60(元)

 生2:24+24+24÷2

 生3:24×2+24÷2

 师板书,提问:这三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个算式是分步列式,二、三两个算式是分步列式,后两个算式的意思其实一样,24+24和24×2都是在算两张大人票要多少钱?)

 24×2表示什么意思?24÷2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解答。

 (3)明确综合算式的解答方法。

 24+24+24÷2 24×2+24÷2

 =24+24+12 =48+12

 =48+12 =60(元)

 =60(元)

 以上两种综合算式的解答方法进行呈现,虽然两种算式都是来求购门票需要多少钱?但写法却有所不同。

 (4)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复习题的算式与例3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提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生回答,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

 (1)买1张成人票,3张儿童票,一共要付多少钱?

 (2)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比较:这些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小结,深化运算顺序。

 4、反馈练习:第7页“做一做”第1题。

 运算顺序一样的画“√”,不一样的画“×”。

 (1)2×9÷3 (2)36-6×5 (3)56÷7×5

 2+9-3 36÷6×5 56+7×5

 (三)巩固提高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03-134÷228+120×8

 -12×6+4326×4-125÷5

 先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板演,其它同学在自己草稿纸上完成。完成后进行校对,有错误的及时指出。

 2、解决问题。

 (1)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2)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3、课堂小结:自己评一评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请你的同桌评一评你这节课学得棒不棒?

  第四课时: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分析数量关系来总结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你了解了混合运算的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只有加减法 从左往右

 只有乘除法 从左往右

 乘除法、加减法兼有 先乘除后加减

 2、说说运算顺序后,快速地计算出结果。

 51+16-1867-29+15

 5×15-12÷3 56÷8-2×3

 请四位同学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并快速地报出答案。

 (二)新知学习

 近几天来“冰雪天地“的客流量很大,游客特别多,为了使”冰雪天地“保持良好的环境,服务部决定请一些保洁员协助管理卫生。上午冰雕区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

 1、你理解这三条信息的意思吗?“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这句话你怎么理解?(游客30人就要派一名保洁员,下午与上午的标准是一样的,都30位游客派一名保洁员。)

 教师还可以问:60位游客派几名保洁员?90位游客呢?有多少游客要派5名保洁员呢?

 2、你能根据这三条信息编一道应用题吗?可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3、交流,板书。

 4、你会解答吗?先来解决第一题。

 老师请大家仔细读题后想一想,列出算式并计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如果有一种解答方法了,同桌间讨论,还有别的解题方法吗?

 5、反馈。

 6、你能把以上两种算式方法写成综合算式吗?

 A、180÷30+270÷30

 B、(270+180)÷30为什么要加上括号?(因为是先算总游客数,如果不加括号,就先算除法,就变成上午要派的保洁员加下午的游客了,意思就说不通了。)

 7、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8、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

 9、解决第二个问题。

 上午冰雕区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请几名保洁员?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运算顺序,以及每一步的意思。

 同学们真是帮了冰雕区叔叔阿姨的一个大忙,他们能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尽快地来安排保洁员了。下面,我们再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妈妈用一百元钱先给玲玲买了一件冬衣,又买了一副手套,还剩多少钱?

 2、王老师要批改48篇作文,已经批改了12篇。如果每小时批改9篇,还要必小时才能批改完?

 3、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8箱,苹果每箱25千克,香蕉每箱18千克。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四)总结全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今天学习的知识吗?(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的。)

第五课时: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点: 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单刀直入 教学新知

 前几天,咱们都到“冰雪天地”去寻找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就不去了,请看老师这儿有两题,你会计算吗?

 1、出示:

 (1)42+6×(12-4) (2)42+6×12-4

 2、比较这两题的异同点。(数字、运算符号都一样,第一题有小括号,第二题没有小括号。)

 3、你能用和、差、积、商来表述运算过程吗?(第一题:先求差,然后求积,最后求和。第二题:先求积、然后求和,最后求差。

 4、会解答吗?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做在草稿纸上。

 4、反馈交流,指出不足。

 42+6×(12-4)

 =42+6-8

 =42+48

 =90

 以访的形式向板演的同学发问:在计算之前,你先干什么?(先确定运算顺序)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运算顺序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然后再乘除,最后加减)

 42+6×12-4

 =42+72-4

 =114-4

 =110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确定运算顺序的?

 5、计算这两题后,你想说些什么?(数字、运算符号一样,就因为一个有小括号,一个没有小括号,运算顺序不一样,导致运算结果也不一样。)

 6、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明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回忆混合运算的学习,小组合作总结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交流,形成板书。

 (二)及时练习 加深理解

 1、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学生用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

 (2)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3)交流,改错。

 2、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三车,还剩100千克,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

 (1)请两位同学来读题,其他同学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说说算式每一步的意思,再说说运算顺序,看看算式意思是否跟运算顺序相符合。

 3、下面四张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1)先进行小组合作,看看哪个小组列出的算式最多。

 (2)交流,列出各种方法。

 (6+4-2)×3 6×4÷(3-2) 6

 4、旅行社推出“××风景区一日游”的两种出游价格方案。

 (1)分析两种方案的意思。(第一种方案是按人数买,成人和儿童的票价不一样;第二种方案按团体计价,五人以上就一口价每人100元。)

 (2)共同解决第(1)小题,分别让学生按两种方案分别购票,看看哪种方案购票便宜一些?

 (3)独立解答第(2)小题。(与第(1)小题是同样道理)

 (三)课堂小结 结束新课

 上完了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第六课时:有关0的运算

  教学目标:

 1、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借助故事引起学生对0的有关知识的回忆,使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本课的难点是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零国王勇战食数兽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零国王勇战食数兽。请同学们认真地听,仔细地思考,想一想,零国王为什么会战胜食数兽?你对0有什么看法?

 故事开头:一天数字王国突然闯进来一个三只脚的怪兽,吓和数字公民纷纷逃走。怪兽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吞下数24,接着它又吞吃了44。数5吓得脚软,奇怪的是,怪兽看也没看它一眼。

 (1)听故事。

 (2)说说零国王为什么会战胜食数兽?你对0有什么看法?(零国王抓住了食数兽的弱点。看来大家别小看这个0,它虽然表示什么都没有,但是它的作用是不能小看的。)

 (二)知识梳理

 同学们真会听故事,还能听故事来进行分析。今天咱们也来学习有关0的知识。

 1、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派一人记录。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加法: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举例说明:6+0=6 23+0=23 0+91=91

 减法: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减去0还是这个数。

 举例说明:5-5=0 60-60=0 8-0=8

 0的运算

 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得0。

 举例说明:3×0=0 0×9=0

 除法: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

 举例说明:0÷5=0 5÷0就无意义

 (3)请几个同学来总结有关0的运算。

 2、如果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A、5÷0表示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5,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5呢?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B、0÷0,从除法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0,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0,然后问:能找到这样的数吗?能,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指出0÷0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所以不研究,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三)数学游戏

 归纳、整理了0的知识以后,咱们来轻松轻松,做一个数学游戏。出示:

 (1)看清游戏要求,

 (2)分组进行游戏,看看哪个小组找到又快又多,并记录下来。

 (四)巩固提高

 1、口算。

 79+0 6×0 9-0 0-11

 0+35 0÷71 6-6 4×0

 0×53 54+0 54-0 0×900

 以小火车的方式进行,前面的同学说不下去了,后面的同学可以进行抢答

 3、破译密码。

 先计算出圆圈和方框中的数来组成密码。注意计算过程的推导。

 (五)总结全课

 今天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对于四年级数学教师而言,编写好数学教案工作直接影响着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进展和效果!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

一、单元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P2?P12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结合实际的生活情景,能主动探索和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掌握有关0的特性,知道在运算过程中0不能做除数。

4、让学生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能合理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难点:

1、准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2、能列出正确的综合式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0不能做除数。

四、单元教学安排

四则运算;6课时

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 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P3 例1(2)(3)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 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 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统计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统计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

 认识折线统计图。

 三、编排特点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经历统计的过程。

 单式、复式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以1代2、5) 平均数

 1.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由于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比较熟悉,教材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异同点:都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但折线统计图还能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

 这一点是编排内容编排的共同特点,因为统计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在编排时都注意提供学生熟悉了解的现实情境作为统计的素材。

 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

 ?生活中的数学?栏目中,引入2003年北京市非典疫情的数据,使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这一单元,我上学期就已经教了,

 四、总体感觉:

 1、知识条理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学生掌握较好.

 2、与生活联系紧密,信息量大,学生乐学。

 五、温馨提示: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参:与前面的教学要求一样,我们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六、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例1及做一做

 例2及练习十九的2、3两题

 练习十九

 练习十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1、学生调查生活中那里用到折线统计图。

 2、教师准备一周天气预报的资料。

 3、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们去过科技活动中心吗?喜欢去吗?

 到科技活动中心不仅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看,这些同学也喜欢参加科技活动,他们正在参观科技展!(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二、 教学折线统计图。

 1、师:科技中心的工作人员把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图中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同桌一起说一说)

 师:条形统计图通过直条的长短,很形象、直观地显示出各年参观的人数,及哪年人数最多?哪年人数最少?

 2、师: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演示从

 条形统计图变为折线统计图)图中横轴、纵轴同样各表示什么?(课件横轴、纵轴闪烁)

 这图怎样表示各年的人数的?(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还能发现1998~1999年参观人数有什么变化?

 以后各年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图中怎样表示参观人数变化情况的?(线的方向)

 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叫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统计教案(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内容,是继前几册《统计》的内容而编排的,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点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玩,男生思维较敏捷,但欠谨慎;女生细腻,思维又不如男生灵活。《统计》这一部分的比较抽象,操作性又强,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不是很扎实。教学时,要注意层次教学及个别的指导,但又要顾及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2、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3、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能力目标: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2.使学生在互助交流、合作中,看到别人的优、缺点;3.感悟学习的快乐和收获知识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2)根据给出的信息,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1)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2)根据数据,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分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一)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3课时

  第1课时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18+20+19+19)÷4 =76÷4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2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

 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1980年与2010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个内容,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

 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请你动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后记

 第3课时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

 1、学习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要求:在这十种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g 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指导: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和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4课时+活动课:

 第1课时 平均数(1)……………………………………………………………1课时

 第2课时 平均数(2)……………………………………………………………1课时

 第3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1)…………………………………………………1课时

 第4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2)…………………………………………………1课时

 活动课 营养午餐——第二食堂…………………………………………………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平均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

 (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