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薇教案优秀教案ppt_采薇教案

tamoadmin 2024-09-06 人已围观

简介1.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教学案2.翻译《六国年表序》3.有谁知道《诗经》二首《静女》和《薇》?4.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三文学常识选择题题目5.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卡片6.《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高一语文《诗经.氓》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1.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教学案

2.翻译《六国年表序》

3.有谁知道《诗经》二首《静女》和《薇》?

4.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三文学常识选择题题目

5.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卡片

6.《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

薇教案优秀教案ppt_采薇教案

高一语文《诗经.氓》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释)

 愆期qiān 将qiāng子无怒 载z?i笑载言 卜筮sh? 于嗟jiē

 徂c?尔 淇水汤汤shāng 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 愿,请。

 ⑵来即我谋 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 到,?于?为介词。 ⑷载笑载言 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 往。 ⑹女也不爽 过错。

 ⑺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 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字

 ⑴氓之蚩蚩 蚩,通?嗤?。 ⑵匪来贸丝 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 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 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 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 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 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夙兴夜寐 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 (6) :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

 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

 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

 2.预习《诗经?薇》,完成预习题。

八、诗经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教学案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中国人民的三

大敌人,曾经象三座大山一样,沉重地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

旧中国的人民的头上,现在,这三座大山已经在中国***

领导之下,被中国人民胜利地推倒了!鲁迅,中国人民的伟

大战士和伟大作家,唤醒中国人民反抗、推倒这三座大山的

先驱者之一,他的毕生精力都是贡献给这个伟大而崇高的事

业的。在他的八十诞辰的时候,我们能够在永远扫除了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的祖国,在全

国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建设着社会主义的时期,来举

行纪念,是应该引以为自豪的,而且,也可告慰鲁迅于地下。

一八八一年上距战争四十年,上距太平天国的失败

仅十五年。这时期,由于镇压太平天国的军事胜利,对外屈

伏而对内凶横的清皇朝的,获得暂时的稳定,自诩为

“中兴"。这以后的十年间,一度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船坚

炮利所震慑的清朝统治集团把"兴办洋务"视为自己的续命

汤,陆续举办了一些兵工厂、水师学堂,派遣留学生学习海

军和航海,开办一些电报局,筑了几条短程铁路,也开办了

若干民用厂矿。这样就展开了中国历史上官僚资本主义的第

一页。这十年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也

陆续在加紧和扩大。尤其是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以教会为

据点,以传教士为先遣队,从沿江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办

报,办学校,办出版社,对广大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对

于帝国主义的日益加紧的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清朝统治集

团不但未加抵抗,反而开门揖盗,助纣为虐。

然而,"兴办洋务"既不能增加清皇朝对外抵抗的力量,

也不能改进中国人民的穷困落后状态;以官僚集团为主体所

兴办的"洋务"反而便利了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增加了人

民的负担。帝国主义的加紧和扩大的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当

然也进一步激起了中国广大人民的反帝斗争。太平天国失败

以后,捻军以及西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武装起义,都给

予清皇朝以沉重的打击,而反帝国主义、反清、反封建的人

动--教案、农民起义,也此落彼起,连年不断,遍及

全国各省。就这样,清朝统治集团所自吹自擂的"中兴大

业",转眼间已成一场春梦。

这些历史背景,对于童年时代的鲁迅,不能不给予深远

的影响。

此后,正当鲁迅的少年、青年时期,历史大接连而

来:一八九四年中日战争,一八九八年戊戌,一九○○

年义和团的反帝武装斗争。这几桩历史大都促使更多的

爱国志士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的运动,青年的鲁迅也参加

了这个伟大的救中国的事业。但是,那时候的鲁迅,已经看

到文化革命、思想教育的极大重要性,因而他那时候的活动

主要在于开展一个新的文化、文艺的运动;他在《摩罗诗力

说》中介绍并鼓吹了爱国的反封建的浪漫主义的欧洲大诗人

和他们的思想,在《域外集》中又介绍了十九世纪欧洲

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无容讳言,鲁迅在当时也象同时代的

许多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先驱者一样,把救中国的希望寄

托于欧洲式的资产阶级的所谓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然而,辛

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的演变,换言之,辛亥革命的未能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使鲁迅认识到"此路"不通,因

而他曾经十分苦闷。

伟大的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我们的不少的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从此看到了救中

国的康庄大道,鲁迅是其中的一人。然而,从革命民主主义

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并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完成的,而且也

必须经过艰辛的战斗的考验。一九一九年以后十年间鲁迅的

革命活动和文学活动即是明显的证明。研究这一时期的鲁迅

思想发展的过程,对于我们会有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但是,

由于时间的限制,这个报告不可能谈到鲁迅的从革命民主主

义走向马克思主义,从进化论走向阶级论的思想发展过程

(附带说一说,今年十月恰又逢到鲁迅逝世二十五周年,五年

前,在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的大会上,我曾经作了题为

《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报告,今天我对于

鲁迅思想发展的见解还跟那时一样,因而也觉得没有再炒冷

饭之必要。)在这里,我只打算谈一谈对于我们当前的文学、

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活动和提高修养具有实际意义的三个问

题。这就是:一、鲁迅作譬如何服务于整个革命事业!二、鲁

迅作品的民族形式与个人风格。三、鲁迅的"博"与"专"。

鲁迅的文学活动开始于本世纪初期(约在一九○三年前

后),而他的革命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却要更早一些;他的

《自题小像》诗(作于一九○一年)就表示了把生命献给祖国

的决心。但是,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他的

革命活动和文学活动,却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期正式开始的。在"五四"前夕,他写了有名的短篇小

说《狂人日记》(一九一八年),这是中国革命文学的第一燕,

也是鲁迅的革命文学的第一朵花。后来他在《呐喊》自序

(一九二二年)中说:"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这当然

不是偶然的事情。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一九三二年)中,

曾经这样写道:

"我做,是开手于一九一八年,《新青年》上提倡

‘文学革命"的时候的。这一种运动,现在固然已经成为文学

史上的陈迹了,但在那时,却无疑地是一个革命的运动。"

鲁迅毫不隐蔽他的作品的政治倾向性,和为当时的政治

服务的目的性,在这篇《自序》中,他又写道:

"我的作品在《新青年》上,步调是和大家大概一致的,

所以我想,这些确可以算作那时的'革命文学'。

............

这些也可以说,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

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决

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

鲁迅在这里所说的"遵命文学",就是遵革命之命的文学,

也就是反映了人民斗争和时代精神的文学。文学是革命斗争

的武器之一,鲁迅最善于灵活地运用这个武器从多方面来为

革命的政治服务。和《狂人日记》同时,鲁迅开始了杂文的

写作。他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个文艺武器。从当时发表在《新

青年》的随感录,直到他停止呼吸的前夕,他从各个角度,运

用各种题材,或冷嘲热骂,或大声疾呼,或巧妙比喻,深刻

地揭露了那时候的以各式各样嘴脸出现的封建和洋场恶

少(买办意识)。这些杂文,以生动的极富于形象性的笔墨,

表达了鞭辟入里而又耐人咀嚼的思想内容,给当时的思

想以致命的打击,给当时的追求真理的广大青年以莫大的鼓

舞和启发。

在一九二五年,鲁迅曾经庄严地热情地宣布: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

发展。苟有阻碍这前涂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

‘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

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忽然想到》)

坚决反对任何阻碍我们进步和发展的事物,就是鲁迅的

革命精神的中心一环,而也是贯串在鲁迅的文学活动的一根

红线。

鲁迅的一生和他的文学活动,都跟当时的民族、民主革

命运动,当时的阶级斗争,紧密地联系着;他的全部作品反

映了一九一九--一九三六中国革命运动的壮阔波澜,然而,

同时也反映了作为当时革命运动重要一翼的文化、思想战线

上的时而正面交锋时而迂回突袭的长期而艰巨曲折的斗争。

斗争的锋芒所指,常因时因地而不同。鲁迅是最善于辩证地

看问题的。他曾经尖锐地指出:

"革命文学者若不想以他的文学,助革命更加深化,展开,

却借革命来推销他自己的'文学',则革命高扬的时候,他正

是狮子身中的害虫,......"(《伪自由书》后记)

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指出这不过是地主资产阶级的

“消闲"文学的别号;但他也反对不讲求技巧的"标语口号

式"的作品。"标语口号式"的"革命文学"是缺乏感染力的,

是对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和作法,实

际上达不到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目的。他曾经强调指出:

"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

则无论写的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

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赋

得革命,五言八韵',是只能欺骗盲试官的。"(《革命文学》)

鲁迅很重视文学艺术的特征,以及把文艺作为手段为政

治服务的特性,并严格地把文艺和其他的革命宣传工具区别

开来。在《文艺与革命》(一九年)中,他写道:

"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

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也算作色),而凡颜色未必

都是花一样。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

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

鲁迅这些对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文艺如何服务于政治

的见解,在今天,对于我们也还有深刻的启发作用,而他的

作品,则提供了文艺如何服务于革命的政治的典范。他的题

材范围非常广阔,他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的数

量不多,然而展示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形形的人物,

刻划了这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他的深刻的思想是和他所塑造

的生动的形象密切结合的。他的杂文的天地则更为广阔,古

今中外,宇宙之博大,蝇蚋之微小,兼包并蓄,然而或直接

或间接,都为革命服务,都为文化革命之扩大与深入累积了

,都给年青的革命的一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鲁迅在谈到他自己的创作时,曾经说到某些外国古典作

家对于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早期的短篇里,依稀可

见。但《狂人日记》不但寄托更为深远,而风度、气派,依

然源出本土,非同移植。他说自己开始创作之际,"所仰仗的

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此则不但是自谦之辞,同

时也是坦白地告诉我们:取人之长,以丰富自己的血肉,不

但可能,而且是必要的。至于继承和发展本国的优秀传统,鲁

迅曾屡次强调,而他的作品便是他身体力行的证据。鲁迅在

继承和发展旧传统方面,目光四射,取精用宏,不限于我国

古典文学,亦且旁涉其他姊妹艺术,例如在《我怎么做篇小

说来》(一九三三年)中,他说过这样的话:

"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

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

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

他的著名的《拿来主义》,形象地说明了他对于古今中外

文学艺术优秀遗产所抱的态度。他说: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

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主义》)

他反对保守,反对故步自封。他提倡有分析有批判地创

造性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文学艺术的优秀传统,起目的则是

为了推陈出新。他说:

"这些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篇

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撇去蹄毛,留其精

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论"旧形式的用"》)

正因为他重视"拿来主义",他把大半精力付给了翻译和

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艺术。而且,在国民党统治的白色

恐怖之下,翻译和传播革命文艺理论和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文学的工作,有它极其巨大的政治意义。他曾把这种工

作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美修士从天上窃火给人间,是

“偷运给起义的奴隶"。整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工作,也

几乎和他的创作活动相始终。今年即将开始出版的《鲁迅辑

录古籍丛编》三大卷,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他所搜集的古代

艺术遗产,如石刻画像等,今后也将系统地进行整理和出版。)

"拿来主义"对于鲁迅作品的独特风格的形成,无疑地是

起了重要作用的。即以驱使笔墨的技法而言,鲁迅的文学语

言同我国古典文学(文言的和白话的)作品有其一脉相通之

处,然而又是完全新的文学语言。在这些新的因素中(例如

句法和章法),依稀可见外来的影响,然而又确是中国旗派,

确是民族形式--当然,这在我国民族形式的历史上展开了

新的一页。无论是他的、杂文、题词、乃至书信,一眼

看去,便有他的个人风格迎面扑来。这种风格,可以意会,难

以言传,如果要勉强作概括的说明,我打算用这样一句话:洗

炼,峭拔而又幽默。

但是,统一的独特的风格只是鲁迅作品的一面。在另一

方面,鲁迅作品的艺术意境却又是多种多样的。举例而言:金

刚怒目的《狂人日记》不同于谈言微中的《端午节》,含泪微

笑的《在酒楼上》亦有别于沉痛控诉的《祝福》。《风波》借

大时代中农村日常生活的片段,指出了教育农民问题之极端

重要,在幽默的笔墨后面跳跃着作者的深思忧虑和热烈期待。

《涓生的手记》则如万丈深渊,表面澄静、寂寞,百无聊赖,

但透过此表面,则龙蛇变幻,跃然可见;这是通过一对青年

男女概括了当时的不满于现状、正待洒开大步、别寻出路,而

又思想上矛盾重重的广大知识青年的精神状态的。

《故事新编》为运用历史故事和古代传说(这本是我国文

学的老传统),开辟新的天地,创造新的表现方法。这八篇小

说各有其运用史实,借古讽今的特点,但仍有共同之处,即:

取舍史实,服从于主题,而新添枝叶,绝非无的放矢。《奔

月》一篇,平空添了乌鸦,固有所讽;《薇》却巧妙地化陈

腐为神奇(鹿授乳、叔齐有杀鹿之心、妇人讥夷齐,均见

《列士传》,《古史考》,《金楼子》等书,阿金姐这名字是鲁迅

给取的),旧说已足运用,故毋须再骋幻想。至于艺术境界,

八篇亦各不同;例如《补天》诡奇,《奔月》雄浑,《铸剑》悲

壮,而《薇》诙谐。

大致说来,鲁迅在他的杂文中,运用了另一种艺术表现

方法。这种表现方法,服从于杂文的政治任务,达到了内容

与形式的统一。鲁迅称杂文为"匕首"或"投枪",脱手一掷,

能致敌人于死命。他卓越地完成了自己所规定的任务!然而

“匕首"或"投枪",倘就其作用而言,固然可以概括鲁迅的

绝大部分的杂文;但鲁迅杂文的艺术手法,仍然是回黄转绿,

掩映多姿。他的六百余篇、一百万字的杂文,包罗万有,除

了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瞆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

静夜钟声,也有繁弦急管的纵情欢唱。我们说鲁迅的杂文是

迅速反映现实的战斗性极强的一种文艺形式,此所谓战斗性,

固然指对敌人的斗争,同时也指对自己阵营内的错误倾向的

斗争,对迷路的朋友们的不妥协的坚持原则性的忠告,以及

对中间分子的摇摆不定的针砭。在对敌斗争时,鲁迅用的是

匕首和投枪,但在对内、对友、对中间分子时,鲁迅有时用

醒木,有时也用戒尺,有时则敲起警钟;故就鲁迅的杂文而

言,片面性和简单化的说法是不符合于实际的。

鲁迅的生活经验是极其广泛而丰富的,这在他的作品

(包括杂文)中可以看到。自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不

可能象我们今天那样接近工人群众,和工人生活在一起,可

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了解工人阶级,并不意味着,他的

思想感情和工人阶级没有共同之处;不,事实不是如此。所

以然之故,在于鲁迅对当时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农民、手

工业工人等等)的生活、思想、情感是十分熟悉的,而尤其

重要的一点是鲁迅在他的思想发展的过程、从战斗的经验中,

认识了人类(包括中国人民)的前途依靠着工人阶级及其先

锋队--***,而且正象他在一九○一年《自题小像》说

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他在一九二七年以后直至呼吸停止的

一瞬前,他坚决不移地认清了为共产主义而斗争也就是为祖

国的解放而斗争,他无时无地不为中国工人阶级事业的胜利

而奋斗,在三十年代,鲁迅所走的道路,不仅在半殖民地的

中国具有典型的意义,对其它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知识分子

说来,也具有典型的意义;而且在六十年代,这也依然具有

典型的意义:真正地谋求祖国人民获得真正解放的殖民地半

殖民地的知识分子必将走着象鲁迅那样走过的道路。

除了广泛的生活经验,鲁迅的学问也是极其渊博的,这

表现在他的学术性著作中,也表现在他的杂文中。我在前面

提到过,《故事新编》中的《薇》无一事无出处;从这样一

篇就可以窥见鲁迅的博览。而他的全部杂文,则展示了

他对于历史(中国和外国的)、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古今

中外的文学艺术的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正因为具有这

样广博深厚的基础,所以鲁迅的杂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

度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博"与"专",在鲁迅作品中的

辩证的统一,对于我们也是学习的典范。

同志们,朋友们!鲁迅诞生已有八十周年了,他离开我

们也快到二十五周年了。在纪念他的八十诞辰的时候,我们

的文学艺术工作在中国***和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

导之下,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果。

翻译《六国年表序》

1.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小测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小测 1.高中语文语法知识

1.我的泪(主语)很快的(状语)流(谓语)下来了(补语)。

2.可(连词,状语)我(主语),总(状语)还是(状语)怀念(谓语)那(定语)长在野地里的(定语)芥菜(宾语)。 3.老远就(状语)看见(谓语)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定语)国徽的(定语)闪闪金光(宾语)。

4.说到这里(状语),我们两人(主语)都(状语)不约而同地(状语)站(谓语)了起来(补语)。 5.学堂门上的(定语)钥匙(主语)放(谓语)在先生家里(介宾短语做补语)。

6.她(主语)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状语)才(状语)教训(谓语)我(宾语)。 7.我(主语)随手(状语)把一个新洋娃娃(介宾短语作状语)摔(谓语)得粉碎(补语)。

8.有一间的地板(动宾短语作主语)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状语)响(谓语)得震天(补语)。

2.中学语文语法知识

2.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

包括: (1)一重复句,只有两个分句的句子。主要有八种类型: (1.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2.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

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3.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颈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4.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就构成选择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如: ①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②我们宁可挨批评,也不能昧着良心去搞呀! ③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5.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

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

如: 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6.设复句,前一个分句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

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

如: ①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②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③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7.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

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

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

如: ①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②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③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④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8.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

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如: ①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②只有具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昂首阔步于成功的大道之上。 ③我们除非预先作了准备,这次行动绝无成功的可能。

④不管人员是不是齐整,我们都得赶往阵地。 (9.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

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如: ①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站着纺。

②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10.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取的行为。

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 ①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②这段时间校卫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③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2)多重复句,。

3.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点主要是什么偏正短语,定中短语啊,我主要用它们

偏正短语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短语。

动词名词形容词在他们前面起修饰作用的成份组成的短语。名词前的修饰成份是定语。

动词形容词前的修饰成份是状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

①定中短语 定中短语也叫“体词性偏正短语”,是语法功能相当于体词的偏正短语。 定中短语的修饰语是定语,充当中心语的一般是体词性成分,定语从领属、范围、质料、形式、性质、数量、用途、时间、处所等方面描写或限制中心语。

例如: 胖师傅 ;这个家; 语法分析; 野生动物; 壮丽的山河; 新建的校舍 一张写字台; 古生物学家; 用旧了的自行车; 勇往直前的决心 阴云密布的傍晚 ;面无表情的样子 ;胡子拉碴的年轻人 ;办事精明的老王 根据是否加结构助词“的”,可以将定中短语分为粘合式和组合式定中短语。 定中短语的中心语一般是体词性成分,例如名词、代词、数词、定中短语、体词性联合短语等。

有时谓词性成分也可以充当中心语,例如“经济的振兴”、“智力的开发”、“框框的束缚”、“满腹的怨恨”。 充当定语的成分比较灵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介词短语等。

②状中短语 状中短语也叫“谓词性偏正短语”,是语法功能相当于谓词的偏正短语。 状中短语的修饰语是状语,充当中心语的一般是谓词性成分。

状语和中心语之间有时用“地”。例如: 非常出色 很可能 三尺宽 彻底领悟 坐火车走 坚决支持 小声议论 愤怒地说 热烈欢迎 低空飞行 仔细检查 公开道歉 精心设计 大范围推广 没命地乱窜 悠闲地捋着胡子 结结巴巴地说 状中短语的中心语一般是谓词性成分,例如动词、形容词、述宾短语等。

有时数量词或量词短语,甚至定中短语也可充当中心语,例如: 正好五位 就两块钱 (1)定语+中心词(名、代),如:(祖国)大地 (一朵)茶花 (前进)的步伐 (2)状语+中心词(动、形),如:[很]好看 [独立]思考 [慢慢]地走 “的”是定语的标志;“地”"得"是状语的标志。 就是说"的"后跟的是名词,“地”后跟的是动词,“得”后跟的是形容词。

现在很多人把这三个字统一用“的”,意思表述不会受影响,但从语法上讲这是不正确的。 如果在“偏”和“正”中加“的”或“地”,如果通顺便是偏正短语。

(大多数) 如黑色跑车,中间加“的”,便是黑色的跑车,说明黑色跑车就是偏正短语。

4.求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语法知识

高中语法并无明确要求,但时刻存在于病句和文言特殊句式中,根据需要,仅提供以下知识:一、词类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一)实词1.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1)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2)表时间的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3)表方位的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4)表专用名称的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5)表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6)表处所的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2.动词:表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的, 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2)表发展、变化的, 如:变化、生长(3)表存现的, 如:有、无、消失、存在(4)表使令的, 如:使、让、叫(5)表判断的, 如:是(6)表相似的, 如:象、似(7)表心理活动, 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8)表能够、愿意的,叫能愿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3.形容词:表人或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1)表事物的形状, 如:高、矮、胖、瘦、大、小(2)表事物的性质, 如: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3)表事物的状态, 如:快、慢、迅速4.数词:表人或事物数目的词。(1)表确数的, 如:一、十、亿、半(2)表概数的, 如:几、一些、上万(3)表序数的, 如:第一、老九(4)表分数的, 如:三分之一、七成5.量词:表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1)表物量的, 如:个、张、只、支、寸、吨(2)表动量的, 如:次、下、回、趟、场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1)表人称代词的, 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咱们、自己、人家(2)表指示代词的, 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这里、那里(3)表疑问代词的, 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二)虚词1.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表程度、时间、范围等。

(1)表程度的, 如:很、极、最、太、越、稍、颇、非常(2)表时间的, 如:已、刚、才、常、曾、将、立刻、马上(3)表范围的, 如:都、全、总、单、仅、只、一概、一律(4)表语气的, 如:岂、却、就、竟、简直、难道(5)表肯定的, 如:准、必、的确、确实(6)表否定的, 如:不、别、未、莫、无、勿、没有(7)表示情态、方式的,如:正好、忽然、亲自、仿佛、连忙(8)表重复的, 如:又、再、还、尤(9)表处所的, 如:到处、处处、随处、四处注意:“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2.介词: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边,与之构成介宾短语,表方向、处所、方式、时间、对象、比较,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1)介方向、处所,如:从、自、往、朝、向、在、于(2)介方式、方法,如:以、依、照、凭、按(3)介时间, 如:从、自从、在、于、当(4)介目的, 如:为、为了、为着(5)介原因, 如:由、由于、因(6)介对象, 如:把、对、对于、关于、至于、除了(7)介比较, 如:比、跟、同(8)介行为发出者,如:被注意:介词与动词的区别:在、到、给、比如:他在学校学习(介词); 他在学校 (动词)他工作到深夜(介词); 他到了 (动词)他给我讲故事(介词); 你把书给他(动词)他比你差 (介词); 他们比一下(动词)3.连词: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关系。(1)表并列, 如:和、同、跟、与、及、而、以及、并且(2)表递进, 如:而且、并且、况且、不但(3)表选择, 如:或、或者(4)表转折, 如:虽然、尽管、但是、可是、然而、不过(5)表设, 如:如果、如、倘若、要是、即使(6)表条件, 如:只要、只有、除非、无论、不论、不管、任凭(7)表因果, 如:因为、既然、所以、因此、于是、那么(8)表取舍, 如:与其、宁可、不如注意:连词与介词的区别:和、同、跟、与如:你和他都有希望(连词); 你明天和他商量一下(介词) 大力发展科学与艺术(连词); 这件事与他无关(介词)4.助词: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1)结构助词, 如:的、地、得、所、似的(2)动态助词, 如:着、了、过(3)语气助词, 如:啊、吗、呢、吧、呐、呀、么、哇5.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1)表感叹, 如:啊、哎、呀、哇(2)表招呼、应答,如:喂、哎、哦6.拟声词:这是摸拟声音的词。

如:呜、哗哗、轰隆、咚咚、沙沙沙、呼啦啦二、词组(短语)是指词和词组合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言单位词。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并列关系)如:长江黄河 调查研究 万紫千红 丰功伟绩 光荣而艰巨 理直气壮 省、地、县2.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在它们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

5.求一些语文语法的基础知识

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1)中国人民 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说明:(1)常作主语的有名词、代词、数量词组、联合词组、“的”字结构短语。 (2)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词、形容词也可作主语。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 顿时消散了。

(2)树叶 黄了。 (3)小王 今年十六岁。

(4)鲁迅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 星期日。

(6)什么书 他都看。 说明:(1)经常作谓语的有:动词、形容词及由它们组成的联合词组、名词、数量词组、主谓词组也可作谓语。

(2)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和它后边的名词、代词等组成动宾短语作谓语。(3)名词作为主限于说明日期、天气等。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说明:能做主语的词、词组,一般都能作宾语。

最常见的是名词或名词短语。4、定语 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定)+名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说明:除副词外,实词和词组一般都可作定语。

6.高中语文语法的难点

你好!这里是我们老师发的资料。 实词

实词是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实词的分类

(一)名词

1、定义: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或方位的词。

2、分类:普通名词、 *** 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

3、语法特点:(1)名词前可以加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来修饰限制。(2)一般不受副词(如“不”、“很”)修饰,两种情况可以构成“副+名”结构:对举或连说的格式中;表示变化发展的句子。(3)常做主语、宾语、定语。(4)一般不能重叠。

4、小类特点:(1)普通名词、 *** 名词、抽象名词所用的量词有区别。(2)专有名词前一般不能加数量词。(3)时间名词还可以做状语。(4)方位名词可单用,也可以构成方位短语。

(二)动词

1、定义: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和变化、存在、消失的词。

2、分类:普通动词、心理动词、存现动词、判断动词、助动词、趋向动词、使令动词

3、语法特点:(1)能受副词修饰,但除心理动词、助动词外不能受程度副词(如“很”)修饰。(2)可以带动态助词“着、了、过”。(3)常做谓语或谓语中心。(4)一些动词可以按AA或ABAB形式重叠。

4、小类特点:(1)普通动词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2)心理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可以带谓词性宾语。(3)存现动词可以构成存现句。(4)判断动词表示判断,“A是B”格式可以表示等同关系、归属关系、特征质料情况、事物的存在、习惯说法。(5)助动词可以做谓语、状语。(6)趋向动词可以做谓语、补语。(7)使令动词可以构成兼语句。

(三)形容词

1、定义: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2、分类: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不定数量形容词。

3、语法特点:(1)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和副词组合,3种形容词不能与程度副词组合:A、偏正型形容词偏的部分表示程度;B、带叠音词缀的状态形容词;C、其他复杂形式的形容词。(2)形容词主要做定语、谓语或谓语中心。(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4)许多形容词可以按AA、AABB的形式重叠。

4、非谓形容词。

非谓形容词是不能做谓语的形容词,又叫区别词。非谓形容词的语法特点:(1)能直接修饰名词,做定语;(2)不能直接做谓语;(3)不能与副词“很”组合;(4)否定时常用“非”。

7.高中语文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 (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

(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 *** 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

有谁知道《诗经》二首《静女》和《薇》?

《六国年表》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能通过看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

2、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

自主阅读导引

“表”是《史记》中重要的体例,此类文章列记,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史记》有表10篇。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 用:介词,来。

作西畤用事上帝。 作:建造

今秦杂戎翟之俗 杂:夹杂、糅杂。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 逾:越过;攘:驱逐

尊陈宝,营岐雍之闲。 营:开发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侔:势均力敌、地位相等

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不具:不完整。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者 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颇:大量

学者牵于所闻 牵:局限

⑵古今异义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中国,指中原地区;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得意:指统一天下。

着诸所闻兴坏之端。 着:突出显示

⑶通字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见:通“现”,显现出来。

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 竟,通“境”,即国境。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从通纵 衡通横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宾:通“摈”,排斥。

西方,物之成孰。 成孰:成熟

2、文言虚词

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虽:即使

盖若天所助焉 盖若:表示推测,好像……似的。

秦之帝用雍州兴 用,由于。

余于是因《秦记》, 因:根据,凭借

3、词类活用

先暴戾,后仁义。 先:名词意动,以……为先,把……放在首位。

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东徙:往东迁都的意思。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世禄: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

矫称蜂出,盟誓不信 蜂:象蜜蜂一样

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比:把……比作

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雄:称雄

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王:名词用如动词,建立王朝之义。

秦之帝用雍州兴 帝:名词用如动词,完成帝业之义。

传曰:“法后王。” 法:效法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耳:名词作状语

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表:名词用如动词,列表编排的意思。

4、文言句式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 状语后置,应理解为:于毫起

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状语后置,比诸侯重

难句翻译现场

1、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参考译文: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杂”的落实;“先”“后”的意动用法;“胪于郊祀”的理解(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

2、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参考译文: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把握两点:一是“征伐会盟”是紧缩复句,二是“威重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另外,“于”是“比”,“重”是重要。

3、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参考译文: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翻译指点:本句主要解释“晏然(无动于衷)”“战功(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4、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参考译文: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

翻译指点:本句的要点很多:“并敌(兼并对方)”,“从横(合纵,连横)”“兴(兴起)”“谋诈(权谋诈术)”“说(学说)”。

5、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参考译文:各种谎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是:“矫称(各种谎言)”“誓盟(誓辞盟约)”“置质(派人质)”“剖符(剖符为凭)”。

6、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参考译文: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

翻译指点:本句要抓住“作事者”“ 收功实者”。

7、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参考译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以(因为)”“类(相似)”“卑(浅易)”。同时注意,前后句是先果后因关系。

疑难追踪探究

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

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从表格上看,它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从标题上看,名曰六国,实记七雄。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据《秦记》编成的,就以秦国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拟定篇题时不把秦国计算在内。至于以周为首,是奉周为正统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各国纪年归于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年代顺序更显明晰。

从记事上看,春秋诸侯进入战国犹存者,分别归入七雄中最后灭掉该国的年表栏内,亦即,卫附魏表,郑附韩表,鲁蔡附楚表,宋附齐表。

2、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年表?

①、由右往左选择看。例如秦献公十七年至二十三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阶段内发生的大小。

②、由上往下节取看。例如周显王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

③、单线看,也就是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环节和链条。

④、综合看,就是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这样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势于掌上,收七雄风云际会于眼底。在《六国年表序》中,司马迁简明扼要地勾划出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又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春秋到战国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

⑤、对照看,就是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例如,秦魏雕阴之战是一场大战,秦斩魏军四万五千,《年表》说这次战役发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记为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

能力自测平台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是:

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 后:然后

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 尊:敬祀

C、传曰:“法后王。” 传:传世的典籍

D、凡二百七十年,着诸所闻兴坏之端 端:头绪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组是

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

3、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 因:根据、依凭。

B、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以:因为

C、禹兴于西羌 于:从

D、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而:连词,表转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4、下列各组加点的字错误的一项是:

A、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 擅:独揽

B、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 相:任丞相

C、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剖符:剖符为凭。

D、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 量:估量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 承接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承接

C、田和亦灭齐而有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即使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译文:

②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或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

B.天下宗周 宗:祭祀

C.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

D.余甚或焉 或:通“惑”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11、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译文: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衰请命于勾践。

译文: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译文:

参考答案:

1、A(后是意动用法,把……放在后)

2、D(举是全,都,没活用,其他几句都是活用)

3、D(不是转折关系)

4、D(量:计量)

5、B(B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A中的“于”,前一个“于”是引入对象,后一个“于” 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C中前一个“之”代词,后一个“之” 取消独立性。D中前一个“虽”是“即使”的意思,后一个“虽”是虽然的意思)

6、①韩赵魏终于到最后瓜分晋国,田和也吞灭姜齐据为己有,六国并立的局面由此开始了。

②论起秦国的德义,还不如鲁卫两国中那些凶暴乖戾的人;计量秦国的兵力,也不如三晋强大,但最后却吞并天下,这不一定就是因为秦国凭据天险,攻守方便,地理形势非常有利,好像上天对它有所扶助似的。

7、B(宗:归顺)

8、A(A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至于;比得上。C再说;尚且。D指示代词,哪个;表反问语气)

9、C(①是说伯夷、叔齐不记仇;③是说伯夷、叔齐以西伯昌为贤,准备投往;④是说伯夷、叔齐进谏;这些都不能体现他们的“淡泊名利,坚持操守”)

10、A(“含蓄地批判吴太伯、自夷这类人的消极进世行为”错误。作者对他们是赞扬的态度。)

11、(1) 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本句的重要词语是两个\'于\'字。第一个\'于\'字表明本句是被动句,可译为\'被\';第二个\'于\'字,可译为\'向\'。)

(3) 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本句的重要词语\'解\'和\'东\'。解,突破重围;东,名词动用,向东而去。 )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三文学常识选择题题目

邶风·静女

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闲雅姑娘真美丽,等我城上角楼里。

故意逗人不露面,来回着急抓头皮。

闲雅姑娘美娟娟,送我笔管红艳艳。

红色笔管光闪闪,喜爱你的美容颜。

送我嫩茅自郊外,嫩茅确实美得坚。

不是嫩茅有多美,只因美人送得到。

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玁(xiǎn)

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盬(gǔ)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卡片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二文学常识

1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这首诗被称为“雨巷诗人”

2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

《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

3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有相当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

被称作“春秋三传”

4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国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

21

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

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

500

余年的史事。

《国语》和《左传》明显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

同国家,以记言见胜;

《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5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新生》

《爱情的三部曲》

《春天里的秋天》

《激

流三部曲》

6

梁实秋,现代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散文代表作《雅舍小语》

,独立译有《莎士比亚

全语》

,晚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7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代表作《饮冰室全集》

8

郁达夫,现代作家,著名作品《沉沦》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

《雅》

《颂》三部分,用

赋。比。兴

等表现手

法。

《诗经》里的诗多为

四言诗。

《蒹葭》

《薇》

10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11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12

“乐府双壁”是指我国古代优秀的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辞》这两首长

篇叙事诗

13

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

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为魏武帝。有抒情诗《观沧海》

《龟

虽寿》

《蒿里行》

《短歌行》等篇。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14

陶渊明,字元亮,一名潜

,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时期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桃花

源记》

《饮酒》

《归去来兮辞》

15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词,开创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歌,与黄

庭坚并称“苏黄”

16

马丁·路德·金是美国作家,代表作《我有一个梦想》

17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

12

本纪(帝王传记)

30

世家(诸侯传记)

70

列传(著名人物传记)

10

表、

8

书,共

130

篇。

它与《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合称“四史”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18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

z

ō

u

)邑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

20

篇,

《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

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门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

的。全书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

19

夏衍中国著名文学、**、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是

中国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

20

《古诗十九首》

,南朝梁明太子萧统在《文选》中所辑十九首“古诗”

,题为《古诗十九首》

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主要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真实反映了东

汉后期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

21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

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22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3

王安石,字介甫,号

半山,世称王荆公,又称王文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游褒

禅山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4

四书五经: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合称“四书”

《诗》

《书》

《礼》

《易》

《春

秋》合称“五经”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

1.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二

高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粤教版 必修4.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高一语文必修3 所有文言文的文言现象整理 课件-苏教版 ppt.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2.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必背诗歌和文言

必修1:《沁园春 长沙》 ,《雨巷》,《再别康桥》,《荆轲刺秦王》中的一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还有后面陶渊明写的《咏荆轲》(我们老师要求背的)必修2:《诗经》两首:《氓》,《薇》,《离骚》 ,诗三首:《涉江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3. 求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中得古文易考句子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既然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第五课 荆轲刺秦王

1.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zhèn) 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6.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第六课 鸿门宴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常以身翼蔽沛公。

6、四人持剑盾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必修二

第八课 兰亭集序

1.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第九课《赤壁赋》〉重点句翻译: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3.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6、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8、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9.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0.盖将自其变着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考试常考哪些古文诗句

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 《雨巷》 《再别康桥》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纪念刘和珍君》

必修二:《荷塘月色》《氓》《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芙蓉》《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必修三:《蜀道难》《秋兴八首(其一)》《永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锦瑟》

《马嵬(其二)》《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必修四: 《窦娥冤》《望海潮》《雨霖铃》《念奴娇》《定风波》《水龙吟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9653639》《永遇乐》

《醉花阴》 《声声慢》《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实在太多了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春江花月夜》

《夜归路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

(其二)》《将进酒》 《隔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

《苏幕遮》《阿房宫赋》《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名著阅读: 必修一:《论语》《大卫 科波菲尔》

必修二:《家》《巴黎圣母院》

必修三:《红楼梦》《高老头》

必修四:《莎士比亚戏剧》《谈美》

必修五:《三国演义》《堂吉诃徳》(PS:这很重要哦,高考会考的,而且考很细)

努力哟! 祝你高中生活愉快!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

 《发达的古代农业》需要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下面我整理了《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帮助倒闭大家。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1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程度发达,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全面把握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正确认识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便更好的服务现实,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

 教材解读:

 本课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时应从生产力角度提纲挈领地分析概况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方法指导:

 为了更好地把握本课,课前要求学生分别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充分预习好课本知识。课上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历史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历史。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层层剖析和比较,大胆回答,积极发言,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教材整合:

 本课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至此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也成为主要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一种概括,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工具简陋,劳动者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集体耕作被小农经济取代,男耕女织成为主要生产的组织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放映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歌词是?(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我挑水来你浇园。(七)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夫妻恩爱苦也甜。?提问学生,七仙女和董永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种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感知目标

 通过整合教材,整体感知目标,并通过多媒体展示,1、早期的农业生产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把握本课重点。

 讲授新课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1、请同学们看地图册《南北两大农业经济区的`形成》,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农耕经济形成了南北两大经济区,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认识到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进行历史遗迹探究,通过展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马桥文化遗址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当时使用的工具是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分析归纳在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耕作方式。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用列表的方法,按照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顺序,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农作物种类和水利灌溉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展示春秋战国以及西汉和唐宋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3、通过图表让学生明确我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方式,形成精耕细作技术的基础,分析出早期农业生产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使学生了解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关系,最后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使学生增强爱国意识。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展示小农经济的几个问题,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讨论某个问题然后各个小组有一个代表进行回答。第一小组讨论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第二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特点,第三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有利影响,第四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不利影响。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展示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答案:(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4)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从历史地位、生产结构、基本特征、基本模式等几方面,小组讨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然后展示。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基本特征: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4、基本模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知识拓展: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展示:1.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2、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4.完善水利设施,重视。

 课堂小结: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中居于领先地位。在有利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中国农耕文明得到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基本模式。鉴古知今,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将有利于促进现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所熟知的戏剧入手,化抽象为具体,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围绕着四个问题,由浅及深,展开问题探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思维主线。在充分利用课本的基础上,教学中又整合了鲜活的历史和资料,使学生易于建立知识结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活化历史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追求知识,在掌握历史知识中,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2

 这课内容是第二册必修教材的第一课,所以在设计教案和学案的过程中要从全盘考虑,首先让学生从目录看起,把握本册书的全局,努力做到理清线索,把握思路,宏观掌控。这样形成了目录部分的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古代、近代和现代;两个地区:中国和世界。发展规律: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近代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其次,引导学生看第一单元前言,使学生明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和特点;农业与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古代出现的经济政策及影响。

 有许多学生对历史朝代不甚清楚,所以需要教师再次呈现古代中国的发展线索:

 公元前21世纪前: 原始社会

 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476年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公元前475-1840年 封建社会:

 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时期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以此让学生明白经济的发展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把握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线索脉络。让学生课前阅读,做好预习,再上课,效果就会好多了。

更多相关文章:

1.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 高中教学反思《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3. 《雨巷》教学反思

4. 薇教学反思

5. 秋水教学反思

6. 高中开学教学反思

7. 《边城》教学反思

8. 氓教学反思

9. 离骚教学反思

10. 马嵬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