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莫言获奖演讲稿新闻500字_莫言获奖演讲
tamoadmin 2024-09-06 人已围观
简介1.为什么脱稿演讲比念稿演讲好?2.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是谁3.莫言演讲《讲故事的人》观后感4.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小故事5.莫言七年级作文6.莫言为什么叫"莫言"这个名字7.莫言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8.作文:读完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稿后有什么感想?(400字左右)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1.为什么脱稿演讲比念稿演讲好?
2.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是谁
3.莫言演讲《讲故事的人》观后感
4.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小故事
5.莫言七年级作文
6.莫言为什么叫"莫言"这个名字
7.莫言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8.作文:读完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稿后有什么感想?(400字左右)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
注释
高密东北乡 是莫言笔下的一个地名。莫言作品中,多以该地为故事发生地,如《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莫言的出生地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大栏乡,被认为是“高密东北乡”的原型。
莫言的母亲 名高淑娟,一直登记为管高氏,于1994年去世,莫言曾在《母亲》中回忆她“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
这一情节曾出现在莫言《卖》中。
《牛》 是莫言发表于1998年的中篇,故事梗概为:“”时期,调皮少年罗汉辍学在家,与生产队饲养员杜大爷一起放牛。因贫困养不起更多的牛,生产队长麻叔请来了公社兽医站的老董同志为双脊、大小鲁西三头小公牛施行阉割手术。术后,罗汉、杜大爷与三头牛朝夕相处,历经煎熬,大小鲁西终于康复了。但桀骜不驯的双脊却因术中大出血、术后感染不幸死去……
莫言 曾在2005年接受香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时发表演讲,提及笔名“莫言”来历,“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在我们农村叫做‘炮孩子’。后来我写了叫《四十一炮》,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说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
同步点评
叶开(莫言传记作者)
苦难、人性、爱、理解与宽容
@老虎不吃饭饭: 作为一名讲故事的人,莫言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下接连讲了好几个故事。这些故事串联到一起就是一个道德讽喻。他以一个家的方式而不是一名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话题紧紧地拴在了故事上。没有故事的人是可怜的,有故事讲不出来是可怜的,没故事可讲却硬要编个虚的故事,是可怜的。
@老虎不吃饭饭: 苦难、人性、爱、理解与宽容,是莫言演讲关键词,他用这种方式与世界性普世价值对接,能够宽容彼此价值差异的人,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在不违背人性的前提下,人们应彼此宽解、尊重,而不是朝着别人扔石头。那个被小孩子莫言及同学扔过石头的老单干户,在他不断的反思中,成为他中的人物。
李静(文学评论家)
不谈理论 只讲故事
莫言说到母亲的言传身教,他说到他母亲的那些细节,很真挚。他是讲故事的人,所以他没有用一种说教的方式或者用一些观念,来讲他的文学创作。而是从自己的经历说起,用故事说话,让人从中看到他的善恶观,道德观,让人看到他内心非常柔软的部分,这是他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印象里,莫言本人一向如此,他的书很少涉及思想、理论,而是一直用经验说话。讲话中,能看到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回顾,我想这主要是出于西方世界可能还对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国内或华文世界,在一些方面对他的争议。他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实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里,我觉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脱稿演讲比念稿演讲好?
莫言不是叛徒。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其写作思维新颖独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
莫言先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独特的写实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真实现状,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莫言先生的作品引导亚洲走向未来,他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扩展资料:
莫言的其他介绍:
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他有深远影响。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 。
2011年,获得韩国万海文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并且凭借《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2014年12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20年7月31日,中短篇集《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作品融入对于时代新生问题的观察与思考;11月,长诗《饺子歌》获得第五届中国长诗奖特别奖;12月18日,入选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排名51。
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是谁
脱稿演讲和读稿演讲相比,为什么脱稿演讲效果好呢?今天就来谈谈这个问题。想起来谈这个问题,是由一篇文章引起的。这篇文章发表在《南方日报》上,说的是对莫言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仪式上演说的评价,题目叫《莫言脱稿演讲会更好》,作者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先来看这篇评论。 “我看了莫言发表获奖演说的,他找到了一个聪明的角度讲故事的人,演说质朴、诚恳,西方人亦能听懂,同时也巧妙地为自己的种种立场进行了辩护。他所要强调的是,他是一个作家,是一个讲故事的手艺人,并以此向这一伟大的说书传统致敬。他在演讲中重点谈论的母亲与童年,既诠释了自己的写作源泉,也展露出了一个作家内心最打动人心的部分。莫言的确是一个高明的讲故事者。 但听完他的演讲,我也觉得有些不足。一是既然名为“讲故事的人”,且内容也由故事所组成,莫言应该脱稿演讲,具体示范他是如何讲故事的。可他完全念稿,语调拘谨,这就只是“读”故事,而并无“讲”故事者的魅力了。二是和母亲有关的那些故事的选择,过分强调情感和道德,和普通人的感受相同,显得过于讨巧了,缺少一个作家的观察深度。三是1936年本雅明就发表有《讲故事的人》一文,敏锐地在文化史和当代经验这一双重背景下指出了故事的命运写和讲故事的人所面对的是不同的处境,讲故事的艺术已经日薄西山,讲故事的人也已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对故事本身的现代审视。莫言长时间以来是以文体探索闻名于世的,若他只简单地回到说书的传统,做一个讲故事的人,而无视故事在现代社会可能面临的种种际遇,至少从艺术上讲,莫言还没有显示一个世界级作家该有的新观念和新思考。他作了一次有趣的演讲,却未能警惕一种思想惰性;他太重传统,却未能意识到自己同时也是一个现代作家。以我对莫言的了解,在如此庄严的讲台前,他本可以讲得更好、更有力度。多少有一点遗憾。” 我是先看谢教授的文章,后看莫言的演讲。觉得谢教授的文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莫言能够脱稿演讲,效果一定比现在好。 脱稿演讲和念稿演讲相比,为什么要脱稿演讲效果好呢?我仔细想了想,从讲话学的角度分析,可能有:脑、眼、手、框四方面的理由。一、区别在脑。常言说,心无二用。说的是人在一个时空点上脑子只能想一件事。读稿时,脑子要高度紧张的看文字,念字发声,害怕念错,就不容易出现形象生动的画面,所以读出来的语言就容易平淡,不生动。 脱稿演讲时,脑子在组织语言时有生动形象的画面出现,有画面,就会触景生情,语言自然容易生动形象,抑扬顿挫。二、区别在眼。读稿,眼睛要一直看着文稿,无法和观众进行视觉交流;脱稿演讲,眼睛不用看稿子,能够一直看观众。眼睛看观众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让眼睛说话,眉飞色舞,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二是可以和观众进行眼神交流,传达自己对他们的关注和善意;三是可以观察观众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语言。三、区别在手。读稿要用手拿稿子,双手就无法手舞足蹈,没办法做出丰富有力的肢体动作;脱稿演讲则可以解放双手,手舞足蹈。演讲时有个规则,就是说视觉效果占八,听觉效果占二。眼不能看观众,手不能做动作,80%的效果就没了。四、区别在框。写出文字稿,讲究结构严谨,语言准确,并且有字数限制,不能超时。一旦你要读稿时,文字稿就形成了一个框框,框住了思维和语言。时间有限,你要严格按照文稿将全文读完,不能随便插进即兴语言,也不能随意停顿,才能保证不超时。而脱稿演讲时,有个大概提纲,在讲的时候可以现场调整思路和时间,还可以结合现场情况增减讲话内容。既然读稿子效果不好,为什么人们还要读稿子呢?因为它最大的好处是,保证不出错。可以把想表达的意思完整的表达出来。结论:如果你只是为了讲话不出错,你就可以读稿;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讲话声情并茂,吸引人,那就要脱稿。当然,从读稿到脱稿,这是要按照正确的方法,经过刻苦训练的。
莫言演讲《讲故事的人》观后感
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是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2014年12月,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 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奖”中的短篇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扩展资料:
莫言的创作特色: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正是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
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
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参考资料: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小故事
昨天看了莫言的演讲和文字,反复看了几遍,写了自己如会!(括号中的内容)。
莫言的演讲主题“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莫言的演讲很用心,给许多中国人上了一堂课,更适合学校给学生们。)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怀念自己的母亲,不能分享自己此刻的成功和快乐,母亲曾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许多帮助和教育,哪怕她没读过书,不识字也不受任何影响。其实,每个父母都有值得自己的孩子去爱,除非孩子没有发现父母身上的优点)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母亲理解孩子此刻的心情,没有责怪,没有批评,只是关爱和包容。)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看到母亲挨打时绝望的神情作为孩子没有能力保护她,多年后遇到当时打母亲的老人想报仇时,母亲教育我学会了宽恕别人,哪怕是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母亲教育了我,遇到比自己更困难或更需要帮助的人,要心存爱心,人如果不是到情非得已的时候不会放下尊严去向别人乞讨。)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记忆中最后悔的一件事:母亲教育了我,做人要诚信,有时自以为聪明是很丢脸的。)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担心母亲对生活失去信心而寻短见,“尽管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母亲是在宽我的心,同时也是在教育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生活有艰难,都应该有坚强的活下去的勇气。)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我很丑也很自卑,为此我很痛苦, “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母亲的话让我体会到,人无完人,世上也没十全十美的人,就算自己真有什么不足,也不要过多的放在心上,其实自己身上还是有许多优点;这样想通了,以后对别人嘲弄自己也就很坦然,不会为此感到不快乐或不开心。)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母亲不识字,却丝毫不影响我对她的敬重;她鼓励我用心读书,做个勤劳的人,不做令人讨厌的懒惰孩子。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母亲反对油嘴滑舌不务正业,但当她知道我从说书上所得到的收获并不是她想的那样,就变成默许我去听书。)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母亲看到我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既喜又忧,喜的对我讲故事的能力,忧的是在当时中国特殊历史时期说错话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这是极大的危险。)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我小学未毕业,路过学校看到昔日的同学,深深体会到一个离开群体的孩子的内心痛苦。从我的经历中证明,无论基础怎么不好,环境怎么差;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吃苦,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在自己很孤独,很寂寞,很空荡的时候学会苦中寻乐;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顺境也有逆境,对顺境不喜,对逆境不忧。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只要自己有毅力坚强的去战胜它,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对今后的成长是十分有帮助的,所以坎坷的经历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许多人当时或许并不知道,“对此,我只能报之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面对生活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看待问题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看问题的人心态,因为心态直接决定影响人对处理问题所做的决策和方法,从而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果。社会也是人生的一本书,一所大学,只要自己用心去体会,去感悟,相信也会大有收获。)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许多同学怕写作文,其实写好作文也不难。一个好的作品,不应该受政治影响,不迎合领导喜好,不迎合老师喜好,写出作者身边的人和故事,写出自己心中的话,只要完全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渴望,去存真,不要轻易扼杀自己善于想象的天赋,那么就一定能激起自己写作的欲望,写好作文就不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有机会多走出看看,看看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不做井底之蛙。)
1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在我们的身上,有许多东西既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也不能改变的,有痛苦也有快乐,但我们也要深爱它,而且必须爱它,因为它是我们成长过程的一部分,所以“既让我爱又让我恨”。)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在《秋水》这篇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对自己曾有帮助的人或有正面影响的人要心怀感激;人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一味的效仿别人就会与人无异,学习不同的人身上能为自己所有的优点,哪怕不喜欢这个人;从而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用心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用自己的方法。)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发掘生活发生在身边众多平凡而又普通的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可以让人学到许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人要学会接纳来自社会不同的声音,对不同于自己的思想可以不反驳,也不认同,这才是真实的社会;允许它们的存在将有益于拓宽自己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小小的空间。)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但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在别人眼中“狂妄的野心”,其实是我对自己极度自信的表现,“献给天下母亲”“ 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试想,如果没有科学家的“异想”,哪有今天的“天开”,人如果没有自信,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更谈不上什么成功。)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
也发生过与我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莫言七年级作文
1、莫言
在莫言上高中的时候,莫言家里做了个猪圈,养了几头猪,没到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但是等猪长大后,猪的胃口变大了,饲料也不够吃了。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莫言父亲整天为着猪圈里几头猪愁眉苦脸。
这个时候事情发生转机了,有一次莫言在学校到了吃中饭的时间,莫言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莫言这个时候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想法到好办法的莫言马上就通知了父亲,父亲听了更是一拍大腿第二天就跑去学校收拾馒头剩饭。
莫言父亲每次在学校拾馒头剩饭时,莫言很多同学眼里就是一个“丐帮帮主”,尽管是这样,莫言并没有因为同学的冷眼就一蹶不振。他的同学可能谁都没想到,就是他们眼中的丐帮帮主,几十年后,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玛丽·居里
丈夫去世后,玛丽·居里的生命一度陷入了冰河状态。直到保罗·朗之万——另一颗伟大而聪颖的头脑,介入了她的生活。朗之万是热爱玛丽·居里的——当然,他的离婚失败了。
同时他还愚蠢地让自己的妻子拿到了玛丽·居里写给他的情书,这些情书最终被公布给了报社。玛丽·居里在45岁的这年,陷入了身败名裂的低谷。
保罗·艾培的女儿,玛丽·居里最忠实的学生与支持者之一,却因此与自己的父亲发生了巨大冲突,她站在自己的父亲面前一字一句地说道:“如果你敢于赶她走,我将永远不会再见你,我的父亲。”
她一生里没有顶撞过父亲,惟独在这一件事上表现出了怒不可遏。她清晰地说了以下留给父亲也足以留给未来的话语:“如果玛丽·居里是个男人,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玛丽·居里在这场舆论风暴中,走向了她生命的陨落。有几乎三年的时间里,她的精神是在一种崩溃状态里,她被她周围的强大的、恶毒的、残忍的敌意打垮了,不得不住进一所由修女开办的医院,以求得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治疗。
最终她恢复过来。强悍的意志和工作让她再度站了起来。在这之后她持续工作了22年,继续为法国和世界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泰戈尔
泰戈尔的父亲为教育好儿子,就以自己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儿子。每天早晨,父亲把泰戈尔叫醒,父子俩一起背诵古诗。早点之后,父亲让泰戈尔坐下来,静静地听自己颂唱经文,然后一块儿去散步,散步时讲各种知识。
回到屋里,教孩子读英文。晚上,爷俩又一块学习,还以天为书,讲初级天文知识。泰戈尔的求知欲望越来越浓,父亲把家里的藏书展示给孩子,泰戈尔饱览名著,写出了第一部诗剧。
4、爱因斯坦
在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天德皇军队通过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们都涌向窗前喝彩助兴,小孩子们则为士兵发亮的头盔和整齐的脚步而向往。但爱因斯坦却恐惧得躲了起来,他既瞧不起又害怕这些“打仗的妖怪”,并要求他的母亲把他带到自己永远也不会变成这种妖怪的国土去。
中学时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可他并不申请加入意大利国籍。他要做一个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战过后,爱因斯坦试图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梦想,并且在“敌国”里作了一连串“和平”演说。
德国右翼刺客们的黑名单上也出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悬赏两万马克要他的人头。为了使自己与这个世界保持“和谐”,爱因斯坦不得不从意大利迁到荷兰。
又从荷兰迁居美国,而且加入了美国国籍。他认为,在美国这个国度里,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在勉强过得去的友谊中生存下去。
5、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从小喜欢运动,一生坚持不懈,直到老年,人们尊重地称他“老年运动家”。他在学习或工作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抽空参加多种文体活动,尤其喜欢爬山、骑车、赛艇、散步等体育活动。有人形容他工作时的劲头简直象个疯子,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
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就读时,尽管每天学习任务紧张,仍抽出一定时间散步,节日还要出外旅游或划船。爱因斯坦的这种爱好,不但是从兴趣出发,而且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爱因斯坦晚年时,还坚持劳动坚持锻炼,他经常从事一些家务劳动和栽花、浇水、剪枝,还经常邀请朋友去爬山,有意识地磨炼意志,锻炼身体。有一次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及其两个女儿,兴致勃勃地攀登瑞士东部的安加丁冰川。
他们按照登山运动员的要求,身背干粮袋,手持木拐杖,顺着山径往上爬。在旅途中,爱因斯坦谈笑风生,十分活跃,好像年轻人一样。从此,人们赠给他一个光荣的称号:老年运动家。
莫言为什么叫"莫言"这个名字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莫言七年级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莫言七年级作文1伟大的人不一定高尚,高尚的人不一定无私,无私的人不一定无声。
——题记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一个很高的奖项,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获得这个奖,要付出的汗水.努力.坚持,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但他——莫言做到了,这是中国的荣耀,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莫言一生写了许多作品:《蛙》《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在他笔下还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20xx年10月11日,瑞典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20xx年诺贝尔奖。这个消息震惊了世界,要知道莫言可是我国第一位诺贝尔得主,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莫言说自己原来特别爱说话,取这个笔名是“别说话”的意思,意是在提醒自己保持沉默,以免惹麻烦。一个这样的人,却取得了如此过人的成就。他启示我们要低调做人,高调学习。
莫言的大部分作品的原体是他的亲人,身边的常见物。这也就告诉我们作品创作的源头在于仔细观察和发现周围环境的美与不同,做到了这点,即使是一棵草,一朵花也有自身的光彩。
另外,他的一番获奖感言也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每个作家都有获奖的机会,他自己也没想到奖项会落到他头上,他也害怕因此会引来更多挑剔.偏见的目光,他想证明自己不是为了获奖而创作。不过,令他高兴的是,他为中国争取到了无限的荣耀。
我想,在莫言没获奖之前,了解他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他这次获奖可谓是一鸣惊人了。那会儿,电视.电脑上都是关于他的新闻,立即掀起了一股热潮,书店里莫言的书被一抢而光,所有人都知道了他,知道了他的成就。
他不像茅盾.鲁迅那样家喻户晓,他的创作是无声的,是无人知晓的。没有人知道他背后的故事,没有人知道他背后的付出,正是这种低调,成就了他的一生!
莫言七年级作文2“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知这个消息后,我是多么高兴啊!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当他自己知道这个消息时,也是又惊又喜,同时也有一些惶恐。
惶恐,应该是莫言小时候得罪过人,怕他们现在会来找自己麻烦吧。小时候,一个天真的想法便把他向成功的金色大门推近一些,就是因为那个想法,他才想当作家,那就是想天天吃到美味的饺子,就是这样,他选择了当作家。可在这背后,也是需要自己艰苦的去努力的。20岁的他就出去当兵了,在那里他做过很多职业,他想把这些记下来,心里的作家之梦便又燃烧起来了。在军艺的两年里,即使他白天要上课,也坚持写作,终于写出了一篇《红高梁》。坚持是一个作家必备的信念。
在他年轻时,还有一个有趣的事—————他曾一口气在军营里吃了十八个馒头,吓了领导一大跳。领导原本以为莫言很老实,可莫言的饭量竟大的惊人,便立刻调他去站岗了,原本莫言还想去当做饭的,顺便偷包饺子吃呢,可是这个想法破灭了,他只能去站岗。
现在,他已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说不定,他也会想起他的启迪人生。
莫言七年级作文3读了莫言的演讲稿后,我深有感触。有人羡慕他,有人嫉妒他。但是我们为什么不想想莫言是怎样获得若贝尔奖的,莫言是怎样努力的。与其羡慕嫉妒,还不如去做点实际的。去学习,去努力,去创造奇迹。
莫言在他的演讲稿上,多次提到理他去世多年的母亲。这说明了他的内心深处感谢并怀念她的妈妈。他母亲虽然不认识字,但是母亲教会了他好多人生的道理。母亲教他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
他母亲的故事里,让我懂得了善良、宽容和如何写作。莫言小时候长得丑。母亲却是告诉他,他并不是缺手或缺眼睛,人丑不代表内心丑,只要多做善事,人丑也能变美。这件事让我学会了宽容。面对旁人的议论,必须心胸宽敞,要宰相肚里能撑船。俗话说得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能堵墙。
在莫言的故事里,还有一件事。莫家一年才吃一顿饺子,然后,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莫言打算用红薯打发他,可是他母亲立即骂了他,随后把自己的半碗饺子给了乞丐。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吃一顿饺子是很奢侈的事,但莫言的母亲把非常珍贵的饺子给了乞丐,这就是善良。莫言虽然也给了东西,但是那仅仅是施舍,而莫言妈妈却是馈赠。409莫言把自己不爱的东西给别人,反而是对老人的不尊敬,而母亲把饺子给别人,这种高尚的品德令人敬佩。
当他获得诺贝尔奖时,他说惊喜而慌恐,惊得是没料到奖会掉在自己头上。喜是真的给了自己。惶恐,是有了光环后,有许多人挑他的毛病。
我羡慕他,同时也努力着向莫言走去。
莫言七年级作文4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5年2月17日,祖籍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作品也是中国及世界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讲故事。
莫言在获奖感言中将了他小时侯印象最深刻的几件事,主要阐述了母亲对他的教导,他在母亲那里学会了人生最宝贵的真理。他母亲让他懂得了以“仁”待人,对人要宽容,不要贪图小便宜。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他的话语中透着对母亲深深地怀念之情以及淡淡的悲哀。
莫言在获奖后的心情既惊喜又惶恐,他惊喜的是没想到自己真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认为还有很多作者具备了获奖的资格;惶恐的是害怕得罪更多人,以至于这些人将矛头齐刷刷地指向自己,处处为难自己。有人说:“莫言不仅是中国经验的杰出表现者,同时也是古老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忠实传人,更是现代汉语文学表达的创新者。”莫言认为自己并没有改掉爱说话的特性,自己的名字倒像是对自己的讽刺。
莫言七年级作文5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已不是新闻的消息还是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各种争论像潮水般一浪又一浪打来。将莫言与历届得主比较者有之,探讨得奖值与不值者有之,论公平者有之,分析诺奖政治性者有之,高呼祖国万岁者有之,痛批恶骂者亦有之。作为这个惯于喧闹的民族的一分子,我们大约已对这种洪水猛兽式的评论习以为常了,但有人关注莫言自己的感受吗?
首先,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奖项可以代表什么,可是并不是全部。诺贝尔奖凭借其高额的奖金和高水平的获奖者而闻名于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和其他事业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清楚诺贝尔奖的评选存在缺陷。就像众多的世界**评选一样,不同地区的人的眼光差距可能很大的。在文学等几个奖项的评选时,主观意向就有很大作用。并且,我们的生活很难离开政治化。很多东西很容易很容易成为政治工具。但是莫言在获奖时不但不太兴奋还有点惊讶。我觉得他没必要这样,就像我刚刚说的奖项可以待表什么。
莫言的作品到底如何,我不知道;和他一起竞争的人的作品我也不清楚。由于文化等差异,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超人。我们不能因为他获诺贝尔奖就将其神化,将其身价提升,这是很病态的。同时,有些人觉得他的作品有些不太符合事实等,这些东西都要大家自己拿主意。
莫言七年级作文620xx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晚上7点整,中国作家莫言,因其文学作品“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了世界文学的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每个中国人都为此欢欣鼓舞,各界人士也对莫言的获奖纷纷表示了祝贺。然而莫言却表现得十分淡定,他认为他写作并不是为了获奖。我十分赞同和敬佩他的这种做法。
莫言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这个奖项的诞生以来,我们中国人还从来没有得到过。或许,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永远也不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莫言却用他的作品,给了他们有力的回击,同时也告诉他们,我们泱泱大国,人才济济,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
莫言获奖会影响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文学界,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我们在物质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所公认,莫言的获奖标志着在稍稍放开束缚的情况下,以我们民族厚重的历史为养料的中国当代文化成就,也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这是中国的成就,是中国人的骄傲。
莫言他获了奖,却没有因此而骄傲自大,我想如果是我,我能像他那样吗?我想我肯定不会有莫言的那种从容和淡定,因为我还是个小孩嘛!我决定,
我要以莫言为榜样,好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积累知识,不仅要学习莫言的'文学,更要学习莫言的为人。长大后争取为社会增一点光彩,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莫言七年级作文7莫言说:“这一切,很快就会过去。”我同意。我喜欢莫言这种平静淡泊、宠辱不惊的状态。我总是这样,在任何东西很热的时候,我从来不去凑这个热闹,我讨厌拥挤、跟风!当“莫言热”过去了,我会静下心来好好去读他的作品。这是我对莫言最大的尊重,也是我对自己最大的虔诚。
淡定是一种生活态度,抛去生活中的杂念,淡定的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放下所有繁琐的事情在简单中摸索着。心平气和的时候自然易悟到生活中的真谛,从容的生活,淡定的工作,也许有了这样一种从容和淡定,生活才有了乐趣。
不要去抱怨社会对你的不公平。在生活中,总有太多的抱怨,太多的不平衡,太多的不满足,一旦发现自己比别人得到的少就开始抱怨,当你不抱怨了可能也该闭上眼睛了。就像一根手指指向别人的同时,三根手指是只想自己一样,人们都不会去考虑自己的问题而是一味的去职责去抱怨。每个人总是向生活不断索取着。越是拥有,越是担心失去,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一旦失去,便不容我们找寻。有时幸福就像手里的沙子,握得越紧,失去得就越快。有时幸福就像隔岸花一样,隐约可见,却无法触摸。淡,要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在平凡、平静、平淡的生活中,让自己拥有一份淡淡的情愫,过着淡淡的闲情逸致的生活。淡定是一种智慧,要时刻保持好的心情,要谦虚、谨慎,要有广阔的胸襟,要学会和他人分享,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才能守得住淡定。
莫言七年级作文8莫言,中国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领奖感言质朴而寓意深刻,他说:“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莫言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是惊喜而惶恐。“惊”是因为他没有想到他会获奖,他不是为了得奖而写作的。“喜”是因为他最终还是获奖了,他说每一个作家都具有获奖的资格;“惶恐”是因为他怕获奖后,大家都盯着他,围着他找毛病,更加“为难”他。
莫言是谦虚的,他的惶恐正是我们所没有的。每个人得到奖都是沾沾自喜,哪里会在意那在背后虎视眈眈盯着你的无数双眼睛,对我们而言,他们是自己的手下败将,根本不足挂齿。而对莫言来说,对手终究是对手,不会因为一次获胜就奠定自己是王者,胜败乃兵家常事,指不定下一次人家就把你赶下台了。
一次成功只能是一个生中的一个里程碑,而不能是终点,输了的人自然要努力,而赢了的人如果只抱着这个名誉过一辈子,停滞不前,那么他就会是最大的输家。俗话说的好,能笑到最后的人才是赢家。
莫言七年级作文9在20xx年10月11日这一天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我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我们中国每一个人的梦想,是很多年来都没有实现的愿望,如今梦想终于实现了。
莫言知道自己获奖后,显得既惊喜又惶恐,莫言获奖后显得很惊喜,惊喜嘛就不难让人理解了,可是他为什么还会感到惶恐呢?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莫言解释说:“怕自己有了这个奖后,会有认为难他。我觉得他的这种谦虚的态度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我相信,在莫言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很多人对他都不熟悉,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现在的他可是一个大有名气的人。大家想一想有多少人能在这成功之下保持冷静,光凭他的这一点就值得让许多人去学习。
当人们面对成功时,有的人是高兴的得意忘形,而有的人面对成功却依旧保持着谦虚的态度。莫言不就是面对成功依旧谦虚的一个人吗?它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面对成功的莫言,他冷静,他谦虚,他的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了解莫言,了解他的文学作品,领略文学更多的风吧!
莫言七年级作文10莫言,他是中国文坛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伟大,不只是那闪亮的奖杯,也不只是那万人瞩目的功成名就。更重要的,是他淡泊名利,脚踏实地的精神,令人无比敬仰。
20xx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诺贝奖,在颁奖典礼上,他发表了获奖感言,那一段铿锵有力的话语,令无数人心灵触动。
莫言在获奖后,曾说“自己从不为获奖而写作”。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莫言是真实的,他不一味争求名利。正是因为他不总是奢想获奖,才使他的作品有真正的原始乡土气息。这样的作品,才能撼动所有人;这样的作品,才是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的。生活中的我们,当然要向莫言一样,把生命的笔尖伸到心灵最深处。
莫言还说:很多作家都具备了获奖资格。他已经获得了奖项,却依然保持一颗谦虚,坐看风云的平静之心。而生活中的我,常常为一些琐事激动、焦躁。莫言的言行使我明白,保持平常和谦虚之心,是走入成功殿堂的阶梯。
推开成功大门,虽然需要真实、需要平静与谦虚。但若时时大意,定会与成功失之交臂。“谨慎”,也是成功的必须品。莫言,给了我最有意义的启迪。
在他获奖之后,他坦言自己的内心有些惶恐,因为会“
有更多人盯着自己找毛病,为难自己。”此时的莫言,已经拥有令人望尘莫及的成就,若是我或是别人能否依然这样谨慎,仔细呢?从莫言的身上,我似乎又领悟了另一个深奥的哲理:为人处世,无论头上的光环有多么闪亮;无论人们的赞语有多么悦耳,都必须时时清醒,在心中为自己时刻衡量,使自己心中保留一个最完美的目标。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与这个目标竞争,让自己提升,使一切为难自己的人无可奈何。
莫言为中国赢得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光荣的诺贝尔奖。其实,以前,也有外籍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奖项无法归于中国。莫言一直记得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国的黄土地养育了他,所以,他对祖国,永远保持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这样的莫言,是真正有情有义的。
莫言的精神着实令人敬重,他带给我们的启迪无穷无尽。从莫言身上,才能体会到什么才是真真正正的华夏精神;什么才是有血有肉的华夏儿女!
莫言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的颁奖典礼上演讲《讲故事的人》,演讲里面说了莫言的妈妈希望莫言能做一个文静大方、沉默寡言的孩子,这样少说话会少得罪人,所以起名叫“莫言”。莫言他自己也说了,自己是个爱说话的孩子,跟自己的名字不是很相符。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
莫言:讲故事的人(节选)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对不起啊,时间是晚了点哈。。。但我算最仔细的了,选我嘛~选我选我!!!
作文:读完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稿后有什么感想?(400字左右)
1、凭借作品《蛙》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瑞典文学院解释:从局内人的角度描绘了一个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接触的世界。他原是农家子弟,出生在农民家庭,干农活一直到18岁。他用讽刺、诙谐的笔触表现了20世纪某些阶段中国社会的阴暗面。
3、80年代改编成的**《红高粱》,获得西柏林**节的金熊奖,这是中国作家真正走向世界的标志。
4、莫言是八五八六年寻根文学的主将,他的革命性在后来的两年被余华格非孙甘露等先锋文学所暂时掩盖.
但江南的这几个才子革命性到1992年之后就妥协了,唯独莫言把这种革命性坚持下来,坚持的非常彻底。西方认为20世纪的在描述技术的革命性莫言成为一面旗帜。
5、三部长篇《天堂蒜薹之歌》《酒国》《生死疲劳》是具有超越意义的。
扩展资料作品特色: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
正是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
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
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
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
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参考资料:
服了你们老师,给你们出这么难的题目,这不是小孩子该想的,他表达的情感太复杂,或者说被人们太多复杂的解读,都不是大人能搞明白的。
他写的都是灾难的时代,或者他自己感受过的种种苦难,我估计是小孩子的时候挨饿,给他创伤太深,同样的事情,儿童眼里看来就会特别残酷,而且这种残酷和讨厌虚伪的感觉,到老不能改。
所以,他写了一个无情但无私的世界?一个母亲善良但社会虚伪恶劣的世界?你不觉得这很分裂吗。
那些个时代荒谬,但人们的逻辑并非那么不可理喻,跳出来看,为什么会犯错大体是清楚的。我不是说不存在深切的虚伪和苦难,还有人性的种种恶劣不光明的一面,政治也有肮脏的一面,就像你邓爷爷说的,制度订的不当,会让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坏人趁机干尽坏事(甚至好人也能干坏事)----------这些道理,我们全民早懂了阿!------我不知道看些精致的怨言有什么教益,易地易时作人,你也会同样陷进坑里。
我可以理解,或者说尽量理解他的苦难,但是不接受他的观点,也不喜欢找他的文章看,我宁愿要纪实文学,或者现实主义的描写(就像那谁说的,到老了明白最好的文学是直接去写,不要靠卖弄才气--------我好像也明白了),不要变形,夸张和嘲弄--------不要讲故事的书看。---------对了,他告诉你,他描写的人物,原型和很不同的,我在意这个。
-----------------------------------
对了,他的文章原本应该是写给我们这些国人看的,他不可能写作时就想象到哪篇为争取诺奖而写-------这一点对于怎么理解他,和他的文章,并非不重要。-----尤其是中国人,都懂得,嘛叫内外有别?
上一篇:_校园春色老师